中流砥柱--2017年中国制造业发展简析

2018-01-27 12:59:22 来源: 官方微信

来源:内容来自宁南山,谢谢。


1 18 日,国家统计局公布了中国 2017 年的经济情况,嗯这里对一些数字进行一个简析。

全年国内生产总值 827122 亿元,比上年增长 6.9%

第一产业增加值 65468 亿元,比上年增长 3.9% ;第二产业增加值 334623 亿元,增长 6.1% ;第三产业增加值 427032 亿元,增长 8.0%

把中国经济,分成三个产业来分析,也就是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还是有点粗糙,这样是让人看不清中国正在发生的变化究竟是怎样的。

今天我们更进一步,看一下细分产业的情况。下图是国家统计局公布的中国各个主要产业的产值情况。

我们可以很清楚的看到,国家统计局单独列出了十大产业,十大产业占了中国经济的 85%

哪十大产业呢?

农林牧渔业,工业(制造业),建筑业,批发和零售业;

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

住宿和餐饮业,金融业,房地产业,

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

租赁和商务服务业。

这其中工业不只是制造业,还包括采矿业,热水燃气供给等,

在这里我们只看工业里面的制造业。

制造业现在是,以后也长期是中国经济的中流砥柱。

2017 年中国 827122 亿元的 GDP 里面,制造业为 242707 亿元,是中国经济的第一大产业,也是维系着中国发展发展的命脉产业,占中国经济比例为 29.34%

十大产业里面,产值排在第二位批发和零售业,产值只有 77744 亿元,只占国民经济的 9.4% ,只有制造业产值的 32% ,也就是说,在未来很长时间,不可能有其他产业能够达到中国制造业的规模。

2017 年中国制造业发展有什么亮点呢?

中国国家统计局工业司司长写文章介绍 2017 年我国工业发展的时候,专门有一段介绍了发展最快的六种工业产业,是这么写的

“新兴工业产品产量高速增长。 2017 年,工业机器人、民用无人机、新能源汽车、城市轨道车辆、锂离子电池、太阳能电池等新兴工业产品产量分别增长 68.1% 67% 51.1% 40.1% 31.3% 30.6% ,呈现高速增长态势。”

在这里,工业司司长专门提到了增速最快的六种新兴工业品,增速全部超过了 30%

工业机器人领域增长最为显著,这显示我国在机器人系统集成部分已经实现大规模技术突破。

如果用一句话来形容 2017 年中国工业机器人的发展态势,那么就是

“在低基数的基础上实现了爆发性增长”

2015 年中国工业机器人销量约 6.85 万台, 2016 年增加至 7.2426 万台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 ,2017 1-11 月份我国工业机器人产量达到 11.82 万台 , 同比增长 68.80%

全年应该在 12-13 万台左右。

这个产量已经是全球工业机器人产量的三分之一了,但是就跟汽车一样,我国汽车产量也是世界第一,不代表我国是一流汽车强国,一个国家的工业强不强,还是要看自主品牌

国内的主要机器人公司,在 2017 年都实现了超高增速,保持了全线增长的态势

上海新时达 2017 年机器人产量预计 1600 台,实现了 100% 增速;

广州数控本来是家数控机床公司,其机器人业务也在快速增长, 2017 年机器人出货量也从几百台级别突破到了千台级别。

安徽埃夫特机器人公司更是发展速度惊人, 2015 年机器人产量为 1200 台, 2016 年达到了接近 1800 台, 2017 年估计会接近 3000 台, 2018 年目标是 4000 台。

可以看出相对于2017年一年12万台以上的产量,我国这些知名机器人公司的产量也就是两三千台。


沈阳新松 2017 年前三季度营业收入 16.77 亿,增长 34.61% ,净利润 2.74 亿,增长 10.16%

南京埃斯顿公司前三季度营业收入 6.65 亿元,同比增加 49.84% ,归属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 5891 万元,同比增加 47.07%

汇川技术公司 2017 年前三季度营业收入 31.3 亿元,增长 27.57% ,净利润 7.23 亿元,增长 5.03%

国内还有一家新崛起的深圳拓斯达公司, 2017 年前三季度,营业收入 5.078 亿元,同比增长 98.90% ;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 1.036 亿元,同比增长 120.58% 。这家公司净利润率竟然达到 20%

另外一个可喜的变化是,除了这些较为纯粹的机器人公司以外,

还有三个巨头也进入了机器人行列,一个是富士康,一个是格力,一个是美的。

美的是以收购库卡的形式, 2017 年库卡在中国市场实现了快速成长;

格力旗下的格力智能装备公司则实现暴增, 2017 年,格力智能装备的收入首次出现在财务报告里面,格力电器半年报显示, 2017 年上半年智能装备销售 9.62 亿元,同比增长 2765.27% ,当然该收入是包括机器人,数控机床等在内的总收入。格力智能装备公司目前已经有超过 1200 余人,格力工业机器人体系既有机器人本体加工、机器人组装工厂,也有机器人减速机加工等核心零部件的制造。


还有就是富士康了,富士康研发和制造的 Foxbot ,在富士康内部自产自销,已经在全国富士康工厂大规模应用,目前富士康机器人的制造工厂设置在山西晋城。根据 2016 年的公开报道,富士康已经部署了超过 4 万台 Foxbot 在全国各地的工厂, 2017 年估计富士康机器人产量为一万台左右,富士康事实上已经是全国最大的机器人公司,只不过因为没有对外销售

富士康,美的,格力三巨头做机器人都是同一个逻辑,主要通过对自己工厂的改造进行发展壮大,同时也开始逐步对外销售,因此对国内总体体量还比较小的纯机器人公司们来说,这是很大的压力。

当然,机器人最为核心的三个零部件:减速机,伺服电机,控制器我国仍然大部分依赖进口,在中国 2016 年发布的《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 2016 2020 年)》里面,对这三大零部件国产化的要求是,到 2020 年在六轴及以上的工业机器人中批量应用,市场占有率突破 50%

2017 年的数据来看,出现了国产核心零部件份额迅速上升的情况。

工业机器人的四大价值部分:本体,减速机,伺服电机,控制器,国产机器人厂家除了在做本体,也就是系统集成以外,也在逐渐向伺服电机,控制器,减速机领域延伸。

以安徽埃夫特为例,早在 2015 年,就与深圳固高成立了合资公司,提供了埃夫特 30% 的机器人控制器, 2017 6 月,埃夫特完成了对意大利 ROBOX 公司的收购,这是家工业机器人的控制器生产商,埃夫特目前已在进行技术转化。

工业机器人这个市场目前来说仍然比较小,一年也就是几百亿人民币的规模,

IFR 统计显示, 2016 年全球工业机器人销售额首次突破 132 亿美元,中、韩、日、美、德等主要国家销售额总计占到了全球销量的 3/4 。也就是说 2016 年全球工业机器人市场加起来才 700 多亿人民币,这还没有一个小米的收入高。

但是它是比较具有指标意义的高端市场。国产机器人和零部件厂家要紧抓这几年国内工厂产线大规模技术改造的机遇,迅速的确立市场份额。国内的几个机器人龙头企业,安徽埃夫特,广州数控,上海新时达,沈阳新松,南京埃斯顿,汇川技术,乃至新崛起的深圳拓斯达等,在自主研发的同时,也在大力扶持国产零部件厂家。

这几年总的来说,随着国产的不断进步,日系核心零部件在逐渐降价,尤其是国产伺服电机和控制器,技术水平提高很快。

在垄断最为严重的减速机领域, 2013 年以前,全球市场处于日本垄断地位

日本人也凭借着巨大的垄断优势,高价售卖给中国公司,其价格甚至高出给日本机器人公司一倍,导致在中国产机器人里面,减速机成了最昂贵的部件,占比高达 35% 左右。

2017 9 月央视的节目里面,采访苏州绿的谐波公司的副总李谦,他说在 2009 年以前,

国内机器人企业拿到谐波减速器的价格和欧洲的都没法比,更何况日本。差价达两三倍。 李谦举例, 我们拿到手 1 万,国际上才两三千。

而且他们还听到连国际巨头 AB B 的工作人员对日本公司高度垄断谐波减速器的做法也有些怨言。所以下定决心做谐波减速器。

减速机有很多种, RV 减速机和谐波减速机最为主流,

谐波减速机相当于人手上的关节,体积小、重量轻,而且精度高; RV 减速机相当于人脚上的关节,载力强。与汽车工业配套的,都是大型机器人,均使用 RV 减速器。

在中国网络上,可以查到这么一个数据:“世界 75% 的精密减速器市场被日本的 HarmonicaDrive 和纳博特斯克占领,其中纳博特斯克约占 60% 的份额,主要生产 RV 减速机,日本 HamonicaDrive 约占 15% 的份额,主要生产生产谐波减速器。”

事实上,除了日本这两家比较大以外,排名世界第三的也是日本公司,日本住友重机械,排名世界第四的一家斯洛伐克的公司,叫 Spinea 。是不是感觉居然斯洛伐克也有工业公司?

事实上日本纳博特斯克 60% HarmonicaDrive 公司 15% ,这两个份额数据最早在 2014 年就开始在新闻报道中出现了,所以应该其实是 2013 年的市场份额,现在日系减速机的份额已经不可能这么高了。

因为从 2013 年开始,中国公司开始大举进入减速机市场,

打破了日系减速机对全球市场的垄断。

苏州绿的谐波的减速器是 2012 年上市的,当年只卖出几百台,到了 2016 年这个数字上升到了 6 万台, 2017 年苏州绿的实现了接近 100% 的增长,其谐波减速器效率超过了 11 万台, 2017 年谐波减速器的营收首次突破 2 亿元, 15% 的减速器销往国外,而这个数字在 2016 年还是 10% 。苏州绿的谐波在国内市场占有率已经达到 60%

2012--2017 短短几年时间,谐波减速器的国产化进展惊人。

由于产品处于供不应求的态势,目前苏州绿的在大规模扩产, 2018 年投产的新工厂将会新增 50 万台的产能,加上现有产能达到 60 万台的规模,当然苏州绿的在全球的主要竞争对手日本 HarmonicaDrive 也在扩产,预计会达到 120 万台的产能。

也就是说,即使是从产能上比较,也有 2 倍的差距,实际的销量差距更大,

并且总的来说,产品还不如 HarmonicaDrive 的高端,也即是平均售价不如对方,这样造成总的收入差距更大。但是我们要看到,中国是日本以外唯一的大规模进入谐波减速器领域并且成功的实现份额节节上升的国家。

苏州绿的和日本 HarmonicaDrive 也是全球最大的两家谐波减速器生产厂家,当然苏州绿的目前在规模上还远小于 HarmonicaDrive

除了苏州绿的外,国内还有来福谐波也在做谐波减速器, 2017 年营收预计超 2000 万元,谐波减速器产品出货量近 1 万台。这个营收只有苏州绿的的十分之一。

再看 RV 减速机,国内最大的南通振康尽管在 2017 年实现了 120% 的增长, RV 减速机的产量达到了 1.5 万台,而且 2018 年的计划产量是 3 万台,是不是看起来速度是很惊人?

但是呢,全球霸主日本纳博特斯克年生产量由 2017 年初期定的年产量是 64 万台,并且其已经投资 70 亿日元,到 2018 年下半年扩产到 84 万台。这个差距在 2017 年是 40 倍的差距。

和苏州绿的推出减速器的时间差不多,南通振康在 2013 年才刚刚进入 RV 减速机市场,当年只卖出几百台,而到 2017 年已经是 1.5 万台了,这个增速是无比惊人的。

但是,尽管南通振康在 RV 减速机领域出现了振奋人心的爆发式增长,但是基数依然很小,离全球垄断的日本纳博特斯克还有量级的差距。

国内另外一家已经实现 RV 减速机量产的秦川机床,在 2017 年第四季度的产量每个月只有 850 台左右,这样算下来连 1 万台的产量都没有。

另外还有上海力克精密机械有限公司, 2017 年产量也是接近 1 万台,也在大规模扩产。

从上面的数字我们明显可以看出,相比谐波减速器领域,在总体市场价值更高的 RV 减速机领域我们差距更大。

民用无人机产业,说这是中国又一个走向世界领先的产业不为过。

一说民用无人机,可能我们脑海里条件反射一样的想起大疆。大疆已经在全球处于绝对垄断地位,其实大疆现在做的,主要还是拍照的无人机,其实无人机还有很多种,比如喷洒农药的无人机,运送快递的无人机等等。

大疆为首的无人机,在 2017 年继续保持了高速的增长,

但是这里要提的,是更有意义的一些变化

以快递为例,京东和顺丰。这两家现在都在激进布局和研发无人机。
京东目前搞的主要是大型旋翼无人机,和大疆的小型旋翼无人机相似性高,同时也在搞固定翼无人机的研发。顺丰则是主攻类似军用的大型固定翼无人机,如下图。


2017
12 26 日,顺丰在云南一座机场展开无人机试飞投递,为华为的深山基地投递维修零件,该无人机可承载 1.2 吨货物,翼展 20 米,机身 10 米。注意是超过一吨的货物。
中国有全世界覆盖最广的通信网络不是吹出来的,华为在深山偏远地区部署的通信基站,单站所有设备重量包括电池高达一吨以上,运输是非常大的问题,尤其是自然灾害雷电暴雨频发的山区。因此空投设备,加快备件运输成了华为的诉求。

快递用的无人机有多贵 ? 比法拉利,兰博基尼还贵。
顺丰集团副总裁、丰鸟航空科技董事长李东起说,这架顺丰在云南试验的大型无人机造价超过千万人民币,由无人机技术研发公司腾盾和京润华创联手为顺丰开发。腾盾团队曾多次参与军用无人机的技术研发。
这就是传说中的军民融合项目,当然一千万这个成本应该是包含了研发等其他费用。

实际上 2017 9 月,顺丰在江西省拿到全国第一个无人机运营试点资质,在江西赣州的部分乡镇,已经展开了无人机物流的商业化应用。注意是已经。
搞无人机除了顺丰最快,还有就是京东。 2017 12 月,刘强东表示,京东已经在陕西、四川两省建立了庞大的无人机网络,并且在四川计划建 185 个无人机机场。建成后可以在 24 小时之内把四川省任何区域出产的优质产品送到全国,把农村 最后一公里 物流成本降低 50% 70%
京东走的是旋翼为主,发展固定翼的路线。

当然我们要问了,京东和顺丰在不停推进无人机研发,那么阿里在干嘛呢?

2017 年双十一,阿里巴巴集团旗下的菜鸟网络进行了无人机群组实验。不过,菜鸟网络在无人机领域的脚步要慢于顺丰京东。目前真正在投入无人机物流应用,并且有团队有计划的,只有顺丰和京东。


很多人在想,如果毕业进了大疆,是不是以后跳槽不好跳啊?还真不是,首先凭借自己的软件算法能力可以往互联网公司跳槽,凭借自己的硬件能力可以往电子类公司跳槽。

而现在国内的物流公司也开始成为了跳槽选择,虽然技术路线并不完全相同。

京东的旋翼路线似乎离大疆更接近,顺丰搞的无人机感觉实在是太“军用”了。

我甚至想,以后顺丰科技公司会不会和解放军一起出现了全球某个区域支持战争物资运送。

目前顺丰的无人机团队规模仅为 20 多人,预计 2018 年会超过 70 人,总体还是小团队,因为现在无人机技术相关的人才很难找到,尤其是高端人才。
顺丰无人机团队中就有来自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无人驾驶航空器系统工程专业的博士。

另外,除了此次与华为合作的通信基站维修,未来顺丰还将拓展医疗物资运送、灾害地区物资投递、配合矿区的大型作业机械的维修。
这意味着顺丰无人机的团队规模还会不断扩大,实际上早在 2014 年顺丰就收购了深圳智航无人机 30% 的股份,加入了无人机研发行列

根据工信部的统计,无人机产业的产值将在 2025 年左右赶超工业机器人

这对我国来说是一个好消息,因为我国在该领域总体处于领跑者的位置。

大疆的诞生为中国创造了上千个高薪工程师和营销销售等职位,大疆一举成为中国薪资水平最高的制造业企业之一,然而这远远不够。
以后无人机形成大产业,京东,顺丰,菜鸟等巨头的进入,通过自主研发,或者投资入股行业无人机公司,又将刺激大量新的高薪岗位的诞生,不仅大疆无人机软硬件工程师可以跳槽的地方变多了,而且体制内搞军用无人机的工程师也也有了更多去处,产业的发展能够刺激人才进入,推动技术进步。

现在大疆只是搞小型旋翼无人机,或者说一个飞行的相机,大疆内部月入两万以上的员工就能成为常态,在深圳南山提供了上千个这样的高端岗位。
这个产业扩展到各种体积和尺寸的大型旋翼和固定翼无人机, 10 年内这样的高薪岗位数量增加 10 倍也不奇怪。

另外一个提到的工业品是城市轨道车辆, 2017 年竟然增长了 40.1% ,这背后的原因是全中国的城市交通在全面轨道化。

2016 年末,中国大陆共计 30 个城市开通轨道交通运营,运营线路长度达高达 4153 公里。到 2017 12 31 日,中国大陆 35 座城市开通运营轨道交通线路,总里程高达 5083.45 公里。一年的时间全中国轨道交通线路长度增长了 22.4%

数据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

事实上,对中国大陆 31 个省市自治区来说, 35 个城市有轨道交通这个数字真的太少了,平均下来一个省才一个城市,可以说是少的可怜,所以新增轨道交通线路的长度还会大幅增长。

我们看下之前的数字就知道,中国每年新建的轨道长度

2012 年为 573 公里, 2013 年为 460 公里, 2014 年为 427 公里

2015 年为 445 公里, 2016 年为 535 公里

2017 年新建为 930 公里,远远超过以往每年四五百公里的新建长度,

出现了新建线路长度突然放大的态势。 2017 年东北和华北的两个省份,都迎来了第一条地铁线路的开通。分别是河北石家庄和吉林长春。

上图来自前瞻产业研究院。

中国城市轨道化这个浪潮,还会持续数年的时间,因此轨道交通装备产业还会有发展红利。

当然也有风险,就是城市轨道交通项目要想盈利,还是得有人口支撑和经济发展。

目前全国的地铁至少 90% 以上的线路都不盈利,更多是支持市民出行和经济发展的公共服务项目。以往是可通过地铁物业的概念来创收的,现在中央严控房价上涨,地方政府投资轨道交通如何盈利真的是个难题。

赚不了钱,就需要进行补贴了,最近内蒙给经济数据挤水分,就直接叫停了包头和呼和浩特的轨道交通建设,缺钱啊。

另外是新能源车和锂离子电池增速达到 51.1% 30.6%

汽车电动化中国,美国,欧洲都在强力推进,从 2017 年的数据来看,几乎所有国内电动车企业都实现了较大幅度的增长。

唯一的例外是国内电动汽车的老大比亚迪, 2017 年在中国市场销售总共 113669 辆电动车,增长仅仅 11% ,和行业平均 51.1% 的超高速增长相去甚远,当然这不妨碍比亚迪宣传自己是中国电动汽车销量四连冠。



只想提醒一下比亚迪,排名第二的北汽, 2017 年销量为 104520 辆,已经是比亚迪的 92% 了,

而其增幅为 +125% ,比亚迪辛辛苦苦多年提前研发大量投入建立起来的电动汽车技术优势,如今不断丧失,不断被竞争对手追上。

2018 年比亚迪很有可能被北汽超过,丧失中国市场电动汽车老大的地位。

当然比亚迪唯一可以安心的是,中国市场除了比亚迪和北汽超过 10 万辆,其他公司还差的很远。销量第三名的上汽,销量只有 4.42 万辆。中国电动汽车目前是两强的态势。

不过上汽的电动汽车销量虽然比北汽和比亚迪差了一个量级,但是增速高达 121%

上汽是实力远远超过比亚迪的巨头,如果说北汽的电动车,还只是些低端为主的话,

比亚迪还可以自我安慰说,就算销量被北汽超了,但是毕竟比亚迪的秦,唐,宋等还是占据了中国电动车的中高端市场。

上汽可是实力远远超过比亚迪的汽车集团,一旦新能源车做大,比亚迪是很危险的。

另外十强当中,还有两家要注意,

一家是在自主品牌方面做的最好的长安汽车,

2017 年其电动汽车销量达到了 2.9 万辆,增速高达 487% ,这可是五倍的增长。

另外一个是排名第十的吉利电动车,我们知道吉利在燃油车领域稳扎稳打增速惊人,品牌价值不断上升,其 2017 年在电动车领域也销售了 2.4866 万辆,增长了 45%

其中纵观 2017 年中国电动汽车十强,

比亚迪,长安,上汽,吉利,北汽这五家总体更有前景,

其他江淮,奇瑞,众泰,知豆,江铃不评价。

国内电动车产业,最大的问题是缺乏带头大哥和领军企业

通讯设备带头大哥是华为,智能手机是华米 OV ,国产芯片是海思,视频安防是海康威视,云计算产业是阿里,无人机是大疆,轨道交通是中车集团,声学电子元件是瑞声科技,显示面板是京东方,动力电池是宁德时代。

而电动汽车呢?

目前做的最好的是比亚迪,不过有点遗憾的是,比亚迪离带头大哥的形象还是有不少差距,缺乏领袖气质。 2017 年在行业增长 50% 以上的情况下,比亚迪却只增长了 11%

带头大哥型企业,应该是具有扎实的基础能力,强大的基础能力,

能够让其不管在逆境还是顺境下都能表现出高人一等的能力。

像比亚迪这样在顺境下反而持续的发展势头低人一等,是很罕见的,说明其本身存在结构性的问题。比亚迪的领先建立在王传福的技术眼光,提前进行了布局,很遗憾比亚迪没有充分利用好自己的技术领先优势建立起市场绝对领先,反而技术带来的初期市场优势已经在不断丧失。

实际上,比亚迪集团 2010 年营收为 466.85 亿元,到了 2017 年前三季度为 739 亿人民币,预计全年为 1000 亿人民币左右, 7 年增长一倍,年增速才 11% ,这不是一个让人满意的增长。

我们对比下上面的那些“带头大哥”型企业,

华为 2010 年是 1852 亿元, 2017 年超过 6000 亿元,增长三倍。

京东方 2010 80 亿元, 2017 年前三季度 694 亿元,全年预计超过 900 亿元,增长 10 倍;

海康威视 2010 36.05 亿元, 2017 年前三季度 277.3 亿元,全年预计超过 350 亿元,增长 10 倍;

宁德时代 2010 年还没有成立, 2011 年才成立的, 2017 年已经超过比亚迪成为全球最大动力电池供应商,上半年营收 63 亿人民币。

瑞声科技 2010 年营收才 34 亿元,而 2017 年前三季度 139.7 亿元,全年预计超过 180 亿人民币。增长 5

大疆科技 2010 年营收为 300 多万元, 2017 年销售额超过 180 亿人民币,比 2016 年增长 80%


就连市场已经非常饱和轨道交通产业, 2010 年中国南车 + 中国北车的营收为 1270.93 亿元,而到 2017 年中国中车集团前三季度营收为 1406.66 亿元,由于市场原因比上年有所下降。

而中车营收 2016 年为 2297 亿元人民币,实现净利润 113 亿人民币,让比亚迪望尘莫及。

制造业企业尚且如此,像阿里这样的更不用说了, 2010 年营收才 55.57 亿元, 2017 年财年 1582.73 亿元。

比亚迪的发展不仅不能和其他行业的领头羊比,也无法和汽车同行比较,不要说吉利,长城,广汽了,

就算和规模最大的上汽比较,上汽的营收 2010 年是 3657.24 亿元, 2017 年上半年营收为 3964.06 亿元 , 同比增长 12.85% 。上汽在那么大的体量基础上也增长一倍还多。

比亚迪引进奥迪的设计师,改变车型外观设计,都是战术性的举动,比亚迪的管理架构短期内难有颠覆性变动,简单的调整事业部,不对其公司治理架构进行彻底修正,不构建整改的研发,销售,人力资源流程,该公司很难承担中国电动汽车产业领导者的重任。

如果比亚迪不进行彻底的治理变革,必将继续延续永远二三流的命运,无法成为超一流企业,只会随着中国电动汽车产业总体的发展而发展,

延续一直给人希望,一直让人失望的态势。


更要命的是,比亚迪在电动汽车这个核心产业没有做好的情况下,又去做云轨项目,这是典型的丢西瓜捡苹果。轨道交通产业的规模远远不能和电动汽车比,轨道交通全球超级巨头中车集团一年也就是 2300 亿人民币的营收, 300 多亿美元的规模。

这跟汽车产业是完全不能比的,全球营收过千亿美元的汽车公司都有 8 家,像大众,丰田营收都超过 2000 亿美元,是德国和日本最大的工业企业。

纵观过去的十几年,比亚迪始终难以抵制多元化的诱惑,说明其内在缺陷一直没有得到改善。

中国电动汽车产业的崛起,单看比亚迪是不行的,长期还是要看上汽,吉利,广汽这些公司能否做起来,比亚迪只能作为集团军中的一个军,和大部队一起冲锋,缺乏力挽狂澜,独占鳌头的能力。

电动汽车里面,电池的成本是大头,而且是占比最大的部分,电动汽车产业肯定会带动电池的发展,所以我国 2017 年锂电池产业增长超过了 30%

和电动汽车领域比亚迪不断被其他公司迫近一样,动力电池领域宁德时代已经超过了比亚迪,成为最大赢家,比亚迪在自己赖以起家的电池产业也被人超过,失去了老大的位置。

宁德时代 2017 年上半年营收 62.94 亿元,净利润为 20.2 亿元,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 18.56 亿元。按照归母净利润计算,这个 29.5% 的净利润率在制造业可以说是逆天了。

宁德时代现在正在准备上市,市值过千亿应该问题不大,很可能成为创业板第一大市值公司。

最后一个增长了 30.6% 的太阳能电池,

光伏发电已经在全球逐步实现平价上网,中国也在大力推进光伏发展,在中国市场猛增的带动下,去年全球光伏产业出货出现猛增。全球最大的中国市场具有指标意义, 2017 年前三季度新增装机达 42GW ,同比增长 60%

由于光伏发电的终极目标就是平价上网成为最便宜的能源,因此降成本是最大考验。

中国公司随着工艺的不断突破,在成本方面的优势越来越大。降低成本其实是个技术活,除了人力成本以外,还需要有很强的供应链能力,制造工艺的优化和产线管理以实现高生产效率等等。

在光伏领域,中国公司已经占据了全球垄断地位,下图是 2017 4 365 光伏发布的全球光伏 20 强,这是一个综合性排名,不只是组件,还包括电池片,硅片等,外国公司只有 6 家,其中美国 2 家,德国 2 家,韩国和日本各 1 家。


依然是熟悉的画面,除了中国全部是发达国家企业

光伏产业在中国进入之前,是高科技产业,利润率高的惊人,号称堪比卖毒品。

中国光伏的开路人尚德的施正荣,一度还是中国首富。

实际上,光伏可以看成是中国第一个崛起的高科技产业,说是高科技产业,是因为在硅材料上实现高效率的太阳能转化为电能,并且还要商业化量产控制成本,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当然了,中国企业大批进来后,凭借着制造技术的突破和惊人的生产效率,这个产业已经暴利不再了,再称为高科技产业已经不合时宜,但是仍然可以看成是中端技术产业。

在以前,这个产业让人诟病就是,中国人辛辛苦苦把价格降下来了,但是最大的光伏市场却在欧洲和美国。现在中国终于成了全球最大光伏市场,我们在上游降成本的努力,可以让下游的中国市场成为受益者。

到现在,不只是光伏组件,电池,硅片,硅料等,上游的光伏装备也开始大规模国产化。

例如自动串焊机, 2010 年以前都是要从国外进口的,都是德国,美国,日本等国的设备,今天新增的串焊机几乎都是国产了,一些技术相对落伍的公司美国 komax ,日本 NPC toyama 等都相继退出串焊机市场

中国的隆基股份已经成为中国乃至全球光伏产业最赚钱公司,而且预计会继续保持,

隆基股份 2017 年前三季度的营收达 108.46 亿元,同比增长 27.2% 。净利润达 22.41 亿元,同比增长 104% ,净利润率达到 20.66% 。这个利润在制造业是什么水平,苹果公司的净利润率差不多就是 20% 多点。

隆基股份在单晶方面的技术竞争力是其获取利润的保证, 2017 年上半年把营收的超过 7% 投入到研发,其组件效率和硅片工艺都得到很大突破,提升了公司竞争力。

虽然光伏产业中国总体已经实现了全球垄断,但是在最上游的硅料领域,我国的硅料企业虽然份额上已经占了全球一半,但是技术上还需要提升。

另外电子级硅料,我国一直没有实现突破,只能生产光伏用的硅料,纯度要求相对较低,同时即使是光伏用硅料,制造工艺也还需要突破,制造工艺不突破,成本和质量上就形不成优势。

隆基股份短期内肯定会受益于单晶技术的突破,在过去的很多年,更为高效的单晶一直卖的不如多晶硅组件好,主要原因还是成本,制造工艺和技术的进步带来成本下降,单晶的比例会有上升。当然多晶电池的效率也在往上走,长期来看还是会共存竞争。

除了上述的增速超过 30% 的六大工业品以外,实际上我国集成电路产业也保持了高速增长,

2017 1-6 月中国 集成电路 产业销售额为 2201.3 亿元,同比增长 19.1% 。其中,设计业同比增长 21.1% ,销售额为 830.1 亿元;制造业增速依然最快达到 25.6% ,销售额为 571.2 亿元;封装测试业销售额 800.1 亿元,同比增长 13.2%

当然了,集成电路产业 20% 的增速也快于制造业整体速度。 2017 年我国芯片产业最大的异军突起者就是比特币挖矿机芯片设计公司比特大陆了,当然比特大陆主要是提供蚂蚁挖矿机,里面的芯片为自己设计,并且委托台积电制造。

比特大陆自己的说法,其挖矿机已经占有了全球市场的 70% 以上,和大疆在无人机领域的地位类似。

事实上,比特大陆已经成为台积电在中国大陆最大的两个客户之一,另外一个是华为海思。

2018 1 18 日,台积电举办的法说会上,总经理暨共同 CEO 魏哲家在法说会上表示,目前台积电已经有超过 10 个客户流片了 7 纳米工艺制程,这其中中国大陆就有两家,海思和比特大陆。

台积电法说会上的原文:

“近期,我们可以看到加密货币挖矿芯片的需求猛增。加密货币挖矿要求大规模、高性能和低功耗的计算。而台积电先进的 制造 工艺 则能很好地适应这种需求。”

18Q1 虽智能手机步入淡季,但挖矿与 HPC 的需求强劲,公司预期营收为 84~85 亿美元”

比特大陆是全球挖矿机的霸主,也是台积电最大的挖矿机芯片客户。

由于挖矿机芯片更多在意性能,加上抢占市场黄金火热时间,对价格不是很在意,因此比特大陆甚至对华为海思的麒麟芯片产能形成了挤压效应。

根据集微网独家报道,其从供应链了解到的消息, 2017 12 月比特大陆在台积电的 10nm 制程的订单超过了华为海思的麒麟芯片。

2018 1 月台湾《天下》杂志报道,

“回顾 2017 年,半导体业的最大惊奇,就是第三季突然窜出的比特币挖矿芯片需求。业界估计,该季对台积电的营收贡献,甚至与当红的 Nvidia 不相上下。 一年以前我们还不大知道什么叫比特币,结果现在跟我们买了很多晶圆, 台积电董事长张忠谋接受《天下》专访时高兴地说。更神奇的是,垄断全球八成挖矿机芯片的比特大陆,竟是两个 30 几岁的北京小伙子,在短短 4 年内打造出来

“2017年10月19日,台积第三季法说会。当时,许多法人都注意到一个不寻常的数字,台积的运算业务,竟较前一季大增46%。

台积电共同执行长刘德音解释,这来自一股又急又猛的虚拟货币挖矿需求,为第三季营收增加了3.5亿到4亿美元。这样的营收涨幅,预计也将延续到今年第四季。”

“美商联博证券于17年11月发表的研究报告指出,台积第三季的虚拟货币ASIC芯片收入,“我们相信大部份来自比特大陆,世界最大的比特币ASIC设计公司。”

“一位不愿具名的台积大客户主管表示,比特大陆一年在台积电下的订单已经高达15亿美元,足可列入台积前十大客户。”这个数字已经超过了华为最新海思麒麟970芯片的订单额。

恐怕华为做梦也没有想到,中国大陆居然在一夜之间崛起一家能够超过海思麒麟 970 代工订单的芯片巨头,根据集微网的估计,比特大陆 2017 年营收达到 143 亿人民币的公司。

2 :制造业里面哪些产业已经是夕阳产业了?或者说哪些产业发展的不太好?

我国制造业的主要产业里面,哪些已经总体停止了高速增长,或者甚至是陷入了负增长?

一个是纺织业,全年增长只有 4% ,虽然这个产业自动化机器不断普及,但是黄金年代已经过去了,实际上,很多中国纺织公司都在不断的走出去。例如在埃塞俄比亚

2016 年阳光集团一期投资 5 亿美元,占地 80 公顷, 2017 年阳光集团签订计划投资 9.8 亿美元意向书,在埃塞建设以毛纺产业为主的综合生产基地;

无锡金茂公司在埃塞投资 4000 万美元创办色织面料与服装工厂;

中国华坚集团于 2015 4 月启动埃塞 - 中国东莞华坚国际轻工业园的建设,预计项目整体将于 2020 年竣工

另外一个是高耗能产业,

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增长 0.3% ,什么是黑色金属呢?主要就是铁及其合金

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增长 1.5% ,什么是有色金属呢?除开黑色金属就是有色金属,比如电解铝,就是属于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

还有一个是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增长只有 3.7% ,这个行业包括什么呢?比如玻璃,瓷砖,陶瓷,砖,瓦,石材等等。

另外一个是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也就是化学工业,包括农业用的化肥,农药,以及涂料,颜料,写字用的墨水,日化产品,专用化学产品等等,这个产业仅仅增长了 3.8%

这个产业增长这么低其实是不应该的,

尤其是日化产品,这是一个巨大的市场,我国日化市场外资占有压倒性优势,

不要说各种品牌的化妆品基本来自欧美和日韩了,就算是日常用的牙膏,洗发水等等,尤其是婴幼儿使用的日化产品,外资也占据优势。

我国纳爱斯,立白,蓝月亮,上海家化公司在体量上与外资巨头例如宝洁,联合利华,欧莱雅等有着 20 倍甚至以上的差距。

2017 年财富世界五百强里面,宝洁公司 717 亿美元收入,联合利华收入 583 亿美元。

中国最大的浙江纳爱斯也就是 200 多亿人民币销售额,

另外一家广州立白 2017 年刚刚突破 200 亿人民币,这个增速是很慢的,因为立白 2016 年营收为 191 亿人民币。

上面的化学原料制品、非金属矿物制品、黑色金属冶炼、有色金属冶炼四大高耗能行业占了全中国用电量 30% ,如果你仔细观察这些产业的产值,会发现这些高耗能产业已经多年持续了产值缓慢增长甚至负增长的态势,而行业利润则随着国家去产能总体调控的力度而大起大落。


我们都知道 2017 中国工业利润总额 75187.1 亿元,比上年增长 21% ,增速比 2016 年加快 12.5 个百分点。 增长这么快是不同寻常的,不符合经济发展客观规律。

我们仔细细分一看,原来是 2017 年采矿业实现利润总额 4586.8 亿元,比上年增长 2.6 倍;

而制造业实现利润总额 66511.1 亿元,增长 18.2%

原来是煤炭为主的采矿业因为去产能而利润暴增,但是出去采矿业,制造业进入也增长了 18.2% ,是哪些产业增长最快呢?

除去我国蓬勃发展的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增长 22.9% 以外;

煤炭开采和洗选业利润总额比上年增长 2.9 倍,

石油加工、炼焦和核燃料加工业增长 27%

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增长 40.9%

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增长 20.5%

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增长 1.8 倍,

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增长 28.6%

所以这些产业,再加上一个采矿业(不属于制造业),利润都是大起大落状态,总体利润率也很低,必须依靠政府出手来严控产能,否则依靠市场自由竞争,一定是全行业亏损。

另外橡胶和塑料制品业增长了 6.3% ,增速尚可,但是低于总体速度,我们汽车上用的轮胎,尤其是乘用车上的轮胎,国产的份额还非常小。

金属制品业增长了 6.6% ,也低于平均水平。

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增长只有 6.2% ,这其中航空航天发展速度很快,轨道交通受城市红利也有较快发展,主要是船舶工业继续惨淡经营。

1-11 月份,我国船舶行业 80 家重点监测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 3686 亿元,同比下降 5.1% 。其中船舶制造产值 1650 亿元,同比下降 8.6% ;船舶配套产值 230 亿元,同比下降 8.5% ;船舶修理产值 124 亿元,同比增长 14%

我国船舶工业存在的问题是,在升级向上突破的时候遇到国际大环境不好,需求低迷,同时又集中于中低端市场,竞争激烈,造成发展缓慢。我国造船产业还要进一步提高集中度,通过不断的整合做强做大是唯一的出路。

当然,也有一些有利的变化,比如中国从来没有制造过邮轮,这是典型的高端产品,以前一直由欧洲公司占据。

20172 月,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公司与美国嘉年华集团、意大利芬坎蒂尼集团签署了我国首艘国产大型邮轮建造备忘录协议 MOA )。根据协议,该邮轮将在中船集团旗下上海外高桥造船有限公司建造,第一艘新船预计于 2023 年交付。日前,常石集团(舟山)造船有限公司宣布,力争在 2021 年底造出中国第一艘邮轮,目前邮轮基础设计工作已经开始。

除了以上产业以外,我国其他主要的制造业产业增速,都处于较快增长的态势


为什么我对中国制造业充满了乐观,为什么唱衰中国制造业的言论不可信?

2017 年中国制造业产值 242707 亿元,如果按照 6.75 的全年平均汇率,那就是 3.596 万亿美元。我在中国制造在世界到底什么位置里面写过,

查询世界银行官网, 2015 年中国制造业产值是 3.25 万亿美元,是美国 + 日本 + 德国的制造业产值的 87% ,而 2015 年世界制造业总产值为 12.157 万亿美元,中国占世界的 26.7%

到了 2017 年,中国制造业 3.596 万亿美元已经几乎接近美日德三国之和(由于 2017 年人民币汇率下跌,所以还是差了那么一点),占世界制造业总产值的比例估计接近 30%

在这么大的体量上还能实现 7% 的增长,一定说明中国有大批的产业份额在上升,有大批的公司技术在不断进步升级夺取了国外公司的份额。 7% 的超巨量增长意味着,我们几乎所有的制造业产业,不管是落后的还是先进的,世界市场份额基本上都是上升的。

诚然我国在很多领域处于落后地位,比如农业机械,仪器仪表,集成电路,中高端汽车,电子被动元件,医疗器械,但是请记住,总体产值在以 7% 增长,这说明产业升级是全面性的,而不可能是个别产业,仔细深入到这些落后产业里面去看中国公司,就会发现大批中国公司都在快速增长,行业总体份额都在不断提升。


即使在一些我国看起来惨兮兮的产业,我国份额也在逐渐提升,典型的就是国产机床,这些年一直可谓在挣扎中前行,整体行业利润率很低,人才流失严重,竞争力提升缓慢,但就是这样一个产业, 2017 1-11 月份,机床工具行业的进出口贸易逆差为 32 亿美元,而 2010 年这一数据为 134 亿美元,也大大有所进步。

7% 的增速意味着什么呢?我们不说 7% 了,我们就保持 6.5% 的增速,到 2025 年我国的制造业产值占全球比例将一定超过 40% ,甚至有可能接近 50% ,也就是超过所有发达国家制造业产值之和。


经常有人说,我们实验室的科研仪器设备和耗材都是进口的,我们农场的农业机械也是进口的,我们工地的工程机械也有外资品牌,马路上的好车是德国的 BBA ,我们医院的设备耗材是美国货,我们公司买的电容电阻等被动元件是日本的

我们要这么看,

1 :即使到 2025 年,我们占了全球制造业产值的 40% ,我们也要看到,欧美日发达国家制造业产值加起来同样能够占到 40% 左右,所以一定还有很多市场是他们占据的。

2 :这些落后的产业全部有中国公司在做

3 :这些落后的产业中国公司份额全部在上升,相应的就是发达国家企业的份额在下降。

如果我们从宏观的角度看,主要的两个山头还是集成电路和汽车及其零部件,另外还有一个仪器仪表进口也很多,其他的工业品进口总额都远远不能和这两个比较了。

就以工程机械为例子,美国卡特彼勒,日本小松的技术比我国三一,中联,徐工等要好,这个目前是公认的,但是如果我们仔细看进出口额,工程机械 2016 年我国进口只有 33.2 亿美元,反而出口高达 169.6 亿美元,顺差 136.4 亿美元。

工程机械很重要,但是集成电路,汽车,仪器仪表才是制造业主战场。

同时无数的中国公司已经一次又一次的证明了,没有什么技术是不可突破的。

当初我们用着台式机的时候,里面全部是英特尔, AMD CPU ,当时觉得不可战胜,我国没有任何企业可以挑战他们。而今天我们用着智能手机的时候,里面的处理器不知不觉已经有海思,展讯,松果了,而且份额在越来越高。

发达国家企业要想扼杀中国的制造业,最好的时机是中国公司尚在起步阶段的时候,一旦中国公司开始逐渐形成规模,基本上就挡不住了。

我国高科技企业华为, 1988 -2010 年用了 20 年时间做到 1852 亿人民币,而 2010-2017 年仅仅 7 年时间,营收就突破了 6000 亿人民币。

这七年增加了超过 4000 亿的营收,超过了此前 20 年的总和的 2 倍。

我国的京东方, 2003 年收购韩国现代的液晶生产线,进军显示面板业务,到 2010 年第一个七年,营收才 80 亿人民币。

2010-2017 ,京东方的第二个七年,营收从 80 亿猛增到 900 亿人民币。

这是让发达国家头疼的地方,在中国制造业尚未长大的时候,在他们最脆弱的时候,是扼杀他们最好时机的时候,背后有个有钱的中国政府在保护他们成长。


我国集成电路装备和工艺落后,企业弱小无力投资怎么办?中国政府就送来了 02 专项支持其成长。国产数控机床相关企业经营状况原因研发不足怎么办?中国政府搞起了 04 专项。

西方洋人天天希望中国搞市场经济是有原因的,市场经济嘛,弱肉强食,优胜劣汰多好。


当然更为重要的,中国政府的背后是 14 亿中国人,夜以继日的勤奋工作,源源不断的提供产业升级的资金

不管是华为,京东方,小米,上汽,吉利,比亚迪,宁德时代,还是中车,海康,大疆,瑞声科技,汇顶科技,比特大陆,还是正在日夜攻关的长江存储,中国商飞大飞机,中国航发的发动机,他们发展的背后也有你我的一份贡献。


今天是《半导体行业观察》为您分享的第1480期内容,欢迎关注。

R

eading

推荐阅读(点击文章标题,直接阅读)

中国速度背后的辉煌与辛酸

晶圆厂不按常规出牌,芯片厂也懵了

Kirin 970的NPU实力究竟如何?



关注微信公众号 半导体行业观察 ,后台回复关键词获取更多内容

回复 科普 ,看更多半导体行业科普类的文章

回复 DRAM ,看更多DRAM的文章

回复 晶圆 ,看晶圆制造相关文章

回复 紫光 ,看更多与紫光公司相关的文章

回复 ISSCC ,看《从ISSCC论文看半导体行业的走势》

回复 京东方 ,看更多与京东方公司相关的文章

回复 存储 ,看更多与存储技术相关的文章

回复 A股 ,看更多与上市公司相关的文章

回复 展会 ,看《2017最新半导体展会会议日历》

回复 投稿 ,看《如何成为“半导体行业观察”的一员 》

回复 搜索 ,还能轻松找到其他你感兴趣的文章!

责任编辑:宁南山

相关文章

半导体行业观察
摩尔芯闻

热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