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篇论文入选ISSCC 2019,这家IC企业是如何做到独一无二的

2018-12-13 14:00:10 来源: 半导体行业观察

今年,我国大陆地区共有9篇论文入选了ISSCC 2019,其中包括2篇ADI公司文章,另外,复旦大学ADI大学计划项目也入选了1篇。在过去的4年里,ADI共有5篇论文入选了ISSCC,而且,对于ISSCC 2019来说,中国大陆入选的9篇里, ADI是唯一一家有两篇论文入选的IC企业。 除了连续4年有5篇入选ISSCC之外,该公司还有5篇VLSI论文,以及4篇CICC论文。

据悉,该公司今年两篇入选ISSCC的论文都是来自于中国隔离器团队。ADI自动化与能源技术总监赵天挺表示:“取得这样的成绩主要基于两点:一是说全球隔离器的领导层很重视中国团队的发展,包括中国隔离器团队人才的培养。我跟宝兴(ADI院士陈宝兴)合作了15年,很多时候全球隔离器团队希望中国团队承担更多的责任,会给予更高的自由度,去承担一些有挑战、有创新的项目,这是很难得的机会,不是所有公司都能够做到这一点的;第二,我们全球隔离器团队在欧洲有研发中心,在美国有三个研发中心,在中国北京、上海也有隔离器研发团队。中国的隔离器团队是全球隔离器团队重要的组成部分,跟别的团队没有区别。”

据赵天挺介绍,该公司入选的一篇论文,出自ADI模拟电路设计工程师秦文辉之手,这也是国内第一个90后入选的ISSCC论文。赵天挺表示:”ISSCC大家都清楚,被称为‘IC界的奥林匹克’,所以这也是对于我们ADI中国的人才培养及技术创新的肯定。”

将创新融入公司基因

该公司的创始人Ray Stata非常看重并鼓励创新,他曾经说过:“我们需要招最好的人,但是不要挡他们的路,不要怕失败,支持他们、给他们创新的勇气。”

赵天挺表示,我们尊重并信任人才,要有开放与合作的氛围,最重要的就是我们非常重视员工的满意度。只有员工满意了,我们的客户才会满意,这是我们的经营之道。

作为业内数一数二的模数混合芯片供应商,ADI非常看重中国市场,销售收入占其全球销售额的16%左右。该公司于1995年进入中国,目前在全国有约500名员工,其中技术人员大概300人。赵天挺表示:“相比于其它公司,ADI在中国的研发投入力度很大,我们目前有北京设计中心、上海设计中心、杭州设计中心,博士学历员工占10%以上、硕士学历超过80%。”

据悉,该公司于2000年开始在中国成立研发团队,在北京成立设计中心。2000年的时候,研发团队主要以做数字电路设计与实现为主;2001年,ADuC7030是北京设计中心研发的第一款混合信号芯片;2005年,上海设计中心成立,起始于音频模拟芯片设计;2006年,第一颗隔离电源芯片ADuM524x在北京设计完成并发布;2007年,ADI电源部门在上海建立完整的产品开发团队;2011年,北京设计中心和上海设计中心合并成中国研发中心;2015年,中国发展中心第一篇论文入选ISSCC,之后的4年连续有5篇入选ISSCC;2017年,ADI与Linear合并成立了杭州设计中心;2018年,ADI在中国投资了汽车和医疗研发团队。

近年来,ADI中国研发中心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目前已经公开了59项专利。另外还有57项专利在审核中, 该公司连续三年都会提交超过20个专利 。该公司在中国有9个研发团队,涉及隔离器、电源、精确信号、通信、汽车、医疗等技术领域。从2001年成立开始,由中国研发中心主导推出了74款产品。

培养年轻人很重要

在谈到培养年轻工程师时,赵天挺表示:“ADI是一家国际化运作的公司,我们对人才的培养也是国际化的。ADI在每年会举办G.E.E.C.挑战赛(年轻工程师挑战赛),邀请工作经验小于5年的工程师自由组队,根据他们的创意、想法来设计一些项目参与到全球的竞争中去。ADI对于这个项目会有一些前期的支持和后期的孵化。中国分公司一直在积极支持该项年轻工程师挑战赛,2018年有9个团队参加到全球的挑战赛当中,大概有50多人参与到这个项目中。最后,上海的一个团队获得了‘区域G.E.E.C.挑战赛冠军’。这其实是对年轻工程师最好的投资,他们在这个项目中不仅能锻炼技术能力,也可以学到一些商务运作知识,这对工程师的长期发展是非常有好处的。”

ADI很看重工程师在整个职业生涯当中,能够不停地发展、学习、创新,并在积极地跟大学合作,在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改革、实践条件建设方面,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赵天挺表示:“我们跟很多大学都成立了联合实验室,还资助了全国大学生机器人竞赛,大学生方程式赛车大赛。通过这样一系列的活动,我们跟大学建立了非常紧密的联系,帮助了大学的人才培养。同时,我们也得到了很多回馈。每年在‘招聘季’到来的时候,我们会发现很多大学生都愿意加入ADI,因为他们通过这些大学活动,对ADI的文化有了一定的了解,特别是对ADI的创新精神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创新机制无处不在

在谈到调动老员工持续创新的激情时,ADI院士陈宝兴说:“ADI非常重视人才,创始人Ray认为公司的成长主要取决于创新。很多工程师进入ADI后能待很多年,ADI是我的第一家公司,我已经在这里连续工作了21年,没有在其它公司工作过,因为感觉在这里很有激情,一直有创新、一直有新的挑战。对于新员工来讲,秦文辉在复旦有很好的教育,随后进入ADI。ADI本身也有很多的领先技术。他在这个领先的技术基础之上,就更容易有发明创新。赵天挺在中国团队已经非常有经验了,他跟秦文辉一起就更容易创造出高水平的文章,所以团队很重要,新的员工跟有经验的员工在一起,在一个领先的技术平台上就更容易创造出更好的结果。”

从左往右依次为: ADI院士陈宝兴;ADI集成电路设计工程经理何捷;ADI模拟电路设计工程师秦文辉;ADI 自动化与能源技术总监赵天挺

在谈到激发新员工的创新动力时,秦文辉说:“我刚入职的时候,公司会邀请很多资深的工程师给所有的新员工进行各个方向、各个研究领域的技术指导,拓宽我们的视野。公司层面也会鼓励员工有自己的思想,鼓励员工在干好本职工作的前提下,给予充足的时间去学习、自我积累、总结。这样自身才会有提升。有一个我比较喜欢的点,就是我们新员工有想法的话,是可以有很多机会跟老员工讨论的,然后去验证想法的可行性;宝兴也经常给我们做技术的把关,如果可行的话,支持我们验证。这个对于新员工来说,也是很难得的。”

如何应对人才流失

在谈到人才流失话题,特别是向互联网和AI企业跳槽时,赵天挺表示:“我们也感受到了互联网企业,包括AI企业的压力,这个是必须要承认的。但是我们必须看到,过去几年,ADI北京设计中心的人才流失率相对还是比较低的。什么原因?一是刚刚秦文辉说的。另外一个,就是大家每天都很忙,但是我们需要给员工留一定的时间沉淀、积累,这样对他的长期发展是非常好的,而不是每天都疲于应付自己手头的工作和项目,完全没有积累、没有沉淀。这样的话,也许短期内公司会得到比较好的回报,但是对于员工的发展,对于人才的长期培养时不利的。ADI对年轻工程师,还包括老员工,希望他们都有一定的积累,而不是最后都工作的精疲力尽,完全没有精力追求别的东西。”

“互联网、AI企业对年轻人的吸引会更大一些,其实ADI很尊重年轻工程师的想法,而不是论资排辈。年轻工程师的想法如果可行,我们也会资助他去实现、落地。这对年轻工程师是非常有吸引力的,而不是像很多公司只是追求利益最大化。对于年轻工程师,我们有专门帮助他们发展和成长的通道和机制,我们会给他们指定一些伙伴,让大家可以一起讨论、一起探索。我们在海外也会找很多有经验的工程师来帮助他们成长。对于人才,我们非常看重长期的投入,也是非常大的投入。所以我们相信,很多员工会有一定的归属感和认同感”,赵天挺说。

责任编辑:Sophie
半导体行业观察
摩尔芯闻

热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