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电带给大陆晶圆代工厂的启示

2019-07-08 11:14:08 来源: Sophie

近日,拓墣产业研究院日前发布了2019年Q2季度全球TOP10晶圆代工厂榜单,在前十榜单中,台湾共有四家企业上榜。其中,台积电以49.2%的市场份额,雄踞全球晶圆代工营收榜首位。其次,联电以11.6亿美元的营收、市占率7.5%的成绩位居于第四位。大陆方面,中芯国际以5.1%的市场份额紧随其后。从这个数据看来,第三到第五位所占有的市场份额差距不大。那么,联电的发展途径,是否也能给大陆晶圆代工带来一些启示。
 

“联电模式”成就联电

提到台湾半导体企业的发展,就或多或少地离不开工研院。据维基百科消息显示,工研院是台湾最大的产业技术研发机构,也是开创台湾半导体产业的先锋。工研院与集成电路之间的火花,始于1975年。经过五年的发展,工研院成立了联华电子(以下简称,联电)。至此,国内第一家专业4吋晶圆制造公司成立了。因而,联电成为了台湾第一个集成电路公司,也是台湾第一个半导体公司。

又是一个五年后,联电在台湾半导体业界的第一名神话还在继续——1985年,联电成为了台湾第一家上市的半导体公司。彼时,联电还是一家IDM模式的企业,同时,它也在进行一些代工业务。

时间推移到了1995年,这一年联电开始转型,它放弃了自有品牌,开始专心做专业晶圆代工(Foundry模式)。在这一年之内,联电动作频繁。先是与美国、加拿大等地的11家IC设计公司合资成立联诚、 联瑞、联嘉集成电路股份有限公司(各有一座8寸厂。但在1998年,联瑞发生了一场火灾,使得其8吋晶圆厂烧为灰烬,损失上百亿元)。1995年9月,联电开始生产8吋晶圆。

(来源:联电年报)

 

但好景不长。据今周刊的消息称,在一年以后,联电因为受到客户质疑在晶圆代工厂内设立IC设计部门,有怀疑盗用客户设计之嫌。受此影响,联华电子为了掌握客户稳定的需求,同时,兼顾主导当时半导体市场的走向,联电开始将内部的单位独立出来成立子公司,发展出所谓的“联电模式”。于是,在1996年,联电将旗下的IC设计部门分出去成立联发科技(联电已于2009年6月5日出清全部持股)、联咏科技、联阳半导体、智原科技、联笙电子、联杰国际。

但这种“联电模式”会因市场需求而变化。因而,在2000年,联电进行了世纪大合并:即联电+联诚+联瑞+联嘉+合泰(联电在1998年取得了合泰晶圆厂)。

(来源:联电年报)

 

此后,联电又在2004年、2009年、2013年进行了三宗并购,分别为矽统半导体、日本子公司UMC Japan与中国大陆苏州和舰科技晶圆厂。2018年,联电还宣布将以不超过576.3亿元日圆(约新台币160亿元)的金额,完全收购已持有15.9%股权的日本三重富士通半导体。

(图片来源:财讯)

(图片来源:合肥月刊)

联电重大战略变化

一个能够在某个领域当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公司,在它的发展过程中,每一个战略决定,都可以称得上是关乎成败的节点,联电也不例外。近些年来,晶圆代工市场竞争激烈,或许是这种市场环境让联电感受到了压力,使得联电在近几年不断地有所动作。

首先是在管理模式上,联电采用了Co-CEO模式。2017年,在联电的董事会上,资深副总简山杰、资深副总王石被任命为共同总经理,共同对联电整体营运负责。据悉,简山杰将专注于核心制造与技术层面,包含研发与营运。王石则将专注于企业营运层面。

而后,联电又在公司产品上做出了重大决定。2018年8月,新接任的双CEO王石和简山杰宣布:“联电不再投资 12 纳米以下的先进工艺!”,引起半导体行业界的哗然。至此,联电的目标,从追求成为市场老大,变成追求投资报酬率。因此,40纳米和28纳米成为了联电的营业额贡献主力。

在其2018年第四季度报告中显示,28纳米营收占总营收的10%;40纳米营收占总营收的23%;65纳米占总营收的13%;90纳米及其以下先进工艺晶圆占总营收的54%。从2018年全年来看,28纳米营收占总营收的13%;40纳米营收占总营收的25%;65纳米占总营收的12%;90纳米及其以下先进工艺晶圆占总营收的50%。

(2018年第四季度各类晶圆营收占比,来源:联电官网)

从联电的发展,可以给我们带来怎样的启示?我们可以总体上可归结为三点:

1.通过“联电模式”,适时进行与其他企业之间的合作,共同开发相关技术;

2.结合自身状况,借鉴先进的管理经验;

3.不要急于追求先进制程,对于眼下已掌握的技术要做到稳扎稳扎,精益求精;

责任编辑:Sophie
半导体行业观察
摩尔芯闻

热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