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复旦“押宝”集成电路一级学科,其他大学是否“跟注”?

2019-12-18 14:00:11 来源: 半导体行业观察


在中美竞争的当下,集成电路行业由于其特殊地位成为了大家关注的焦点。而集成电路成为一级学科也引起了多方的关注和讨论。无论观点如何,大家对培养大量合格集成电路人才的期盼是非常迫切的。近日,复旦大学宣布在教育部的支持下“试办”“集成电路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这是继此前工信部表态支持设立集成电路一级学科后,作为高等教育主管部门的教育部对这一问题的明确表态。随着复旦大学开建一级学科,集成电路成为一级学科从讨论、设想阶段开始迈入到实施推进阶段。


复旦大学作为我国专用集成电路国家重点实验室的承担单位,长期以来在集成电路的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上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其率先承担起试办“集成电路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的重任是情理之中,也是职责所在。那么,随着复旦大学率先垂范,我国是否会有很大一批高校紧随其后开建这一专业呢?本来小编是抱着较为乐观的观点的,但在和多位高校教授交换意见后发现情况并没有那样简单。高校是否会建设“集成电路科学与工程”还有很大的“玄机”。这既和高校自身实力和学科生态有关,又和我国现行的“双一流”建设政策密切相关。


首先我们需要来分析一下我国现行的“双一流”政策。 虽然“双一流”已经开始执行了一段时间,但是还是有很多朋友并不清楚双一流的内涵。双一流是指“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而一流大学的认定和建设又是以一流学科为基础的。换言之,双一流是以学科建设为中心的一种建设模式。而之前实施了20年已被大家熟知的985工程、211工程则是以大学整体为基础来进行建设的。这两种不同的建设思路其实对大学的发展起到了不同的导向作用。以大学整体为基础的建设看的是“总量”,看在校生人数、就业质量、经费总数、留学生人数等等。在这一思想下大学的发展导向是“做大”,因为只有大了以后各种总体数据才能上去。以学科为基础的建设看的是“特色”,看的是某个学校的某个学科是否达到或者正在达到国际一流水平。在这一思想下大学发展的导向是“做精”,因为只有把自己的优势学科做精了以后才有可能由这个学科去竞争一流学科,进而在多个一流学科的基础上建立一流大学。


从上文的分析可以看出: 在985工程、211工程阶段,一个大学如果要“力争上游”最好的方法就是去扩大体量,这样在算总量的时候占便宜。而在现在的“双一流”阶段则要去缩减或者说控制体量,把精力和资源放在增强和提升自己的优势/特长学科上。这其实也体现了我国高等教育在不同阶段的任务:在前一个阶段我国的高等教育主要任务是增加入学率,提升接受高等教育的人口数量;而在现阶段我国高等教育的主要任务则是提升培养质量,培养更多的合格人才。当然,“双一流”还有尊重我国高教发展历史,契合我国现阶段高校资源和人力分布的巨大优势。要详细阐明这一问题需要专门论述,在此不再展开。


因此在现阶段,如何保持和增强一流学科就成为了各个学校发展的重中之重,所有的资源和人才都将围绕这一目的展开。虽然各校采用的方法不同,但大部分都采用了“减脂增肌”和“众星捧月”两种策略。所谓“减脂增肌”是指去裁剪掉一些不太强的学科,而把资源和人员集中于相对强势的学科。例如有很多学校撤销了“软件工程”这一学科而把人员集中到“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网络空间安全”等学科上。也有学校把“信息与通信工程”这一学科撤掉去加强“测试测量技术与仪器”这一学科。这类新闻在近些年经常会发生,一般发生在一流学科较多的学校。而后一种“众星捧月”则是指围绕一个优势学科,来扩展建设其它学科。一方面优势学科为其它学科的发展提供资源支撑,其它学科的发展则反过来“拱卫”优势学科。这种模式一般是在一流学科较少的学校中采用,通过举全校之力支撑一到两个学科。


无论是“减脂增肌”还是“众星捧月”,其背后的指导思想都是集中力量,集中资源。而要建设新学科的时候,要面临的最大一个问题就是资源和人力要分散的问题。新的学科不可能凭空建成,新学科的资源和人力总不外乎从旧的学科中划拨和从外部获取两条渠道。从外部在短期内是很难招到足够的人力的,因此必然要涉及到内部的人员分流问题。而从外部获取一笔巨大的资源也一般是可遇不可求的,绝大部份时候要涉及到内部调拨。这就给各个高校摆了一道难题:建设新学科必然要分散旧学科的资源和人力,一旦“分兵”以后传统优势学科地位不保,学校何以自处?


所以建不建新的学科,就成为了一个考验学校管理者的难题。建,可能分散旧学科的力量;不建,新学科往往代表了新生的发展方向和趋势,很有可能错过发展的历史机遇。而决定建与不建,在很大程度上又和这个学校的学科“生态”有很大关系。在进化论中有一个理论叫“末端侧支”,意思是那些占据优势生态位的物种往往缺乏进化的动力,而不那么占优势的物种则会由于环境压力向新的方向去“进化”。同样的,在“双一流”规则下原有学科划分下已经占据优势的学校在建设新学科时往往会因为担心失去优势而顾虑重重,而一些不是最占优势的学校却可以放手一搏去抢占新的制高点。


集成电路一级学科首先诞生与复旦大学,自然是和复旦大学长期以来在国内集成电路领域的领先地位密不可分。但复旦大学独特的学科生态也是促使其积极建设这一新学科的重要诱因。集成电路虽然是一个新的学科,但也是从老学科中派生和发展出来的。集成电路和电子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学科都有较为密切的关系,但其中最为密切的还是电子科学与技术。电子科学与技术下有四个二级学科,分别是物理电子学、电磁场与电磁波、电路与系统、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这是一个以电子/电磁物理现象为基础,研究各类电子元器件设计及制造的学科。在传统的概念中把集成电路认为是电子科学与技术下二级学科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的一个分支。但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一情况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具体的内容可以阅读电子科技大学黄乐天老师撰写的浅谈集成电路成为一级学科一文。但由于多年来的渊源,从事集成电路相关研究的老师会更多的集中在电子科学与技术这一学科。如果要建设集成电路一级学科,就意味着要从电子科学与技术这一学科“分兵”。原来支撑一个学科的数据和材料,现在就要支撑两个学科。假设在评比的时候A校的材料一分为二,而与它竞争的B校则全力以赴保这一个学科而不建新学科。那A校就很有可能落败。假设现在再有个虎视眈眈的C校在侧,A校搞不好连老二的位置都保不住。这对于一个学校上上下下,历史和现实都是无法交代的。


而复旦的特殊性在于其电子科学与技术这个一级学科“不全”,复旦的优势主要集中于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电路与系统等与集成电路关系最为密切的二级学科上。从事电磁场、物理电子学两个电子科学与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的老师几乎没有。因此如果在原有的电子科学与技术这个一级学科中评比,复旦是有明确的天花板的。既然如此,何不愉快的拥抱新集成电路这一更新又更符合复旦大学生态的这一学科呢?


上面絮絮叨叨了很多,不知道各位读者看明白了没有。可能大家觉得有点枯燥,那我们开始进入八卦环节,来分析一下到底哪些学校有意愿和动力来申请集成电路一级学科,而哪些学校可能不会那么积极。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电子科学与技术这一学科的上一轮评估结果,评估为A的(含A+、A、A-)有:

序号
学校代码
学校名称
评选结果
1
10614
电子科技大学
A+
2
10701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A+
3
10001
北京大学
A
4
10003
清华大学
A
5
10286
东南大学
A
6
10013
北京邮电大学
A-
7
10246
复旦大学
A-
8
10248
上海交通大学
A-
9
10284
南京大学
A-
10
10335
浙江大学
A-
11
10698
西安交通大学
A-


而在上一轮“双一流”评选中,电子科学与技术入选双一流的大学有:

北京大学、电子科技大学、东南大学、中山大学、南京邮电大学等5所


在上述学校中,最不可能申请的应该是南京邮电大学。从学科评估的表现看,南京邮电大学仅获B+,也就是说“综合指标”并不突出。南京邮电大学入选一流学科更多的是靠突出业绩入选的,因此其地位并不巩固。我们前面讨论了电子科学与技术这一学科与集成电路关系最大,为了不分割力量而损害自己来之不易的成果,南京邮电大学对建设集成电路一级学科应该是最迟疑的。


剩下的几个具有电子科学与技术双一流学科的学校中,中山大学在珠海校区开始建设独立的微电子科学与技术学院(与广州校区的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微电子学院)完全独立)。这可以认为是在为建设独立的集成电路一级学科做相应的准备。


北京大学是国内最早设立专门的微电子学院(软件与微电子学院,既北大软微学院)的高校,建设集成电路一级学科的基础较好。但软微学院的定位一直比较模糊,和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之间关系也一直有所调整。与复旦类似的,在电子科学与技术下属的几个二级学科中,以北大微纳电子学系所支撑的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最为强大。而这也是和集成电路最为相关的学科。但与复旦不同的是,北大电子学系虽然要一个系支撑信息与通信工程这个一级学科和电子科学与技术剩余的二级学科(电磁场与微波技术、物理电子学、电路与系统),力量上相对薄弱,但整体实力并不弱。在学科评估中北大的电子科学与技术评价为A,信息与通信工程为B+。相比而言复旦的信息与通信工程在学科评估中仅为C……这就意味着北大会面临一个很纠结的选择。如果将北大极具强势的微纳电子学系独立出来支撑集成电路一级学科,会对电子科学与技术有较大削弱,在一流学科和学科评估上将面临极大的竞争。


电子科技大学将比北京大学更为纠结。作为“电子行业的排头兵”,电子科学与技术这一学科是电子科技大学“立校之基”。作为该校两个一流学科和A+学科之一,电子科学与技术这一学科集中了电子科技大学的大半精华。对于这样一个重要的学科,任何可能对其造成较为影响的决策必然是慎之又慎。因此可以判断电子科技大学对于建设集成电路一级学科,应该是保持观望的态度。最起码,不会很积极。


东南大学也是有电子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的高校,但东南大学有一个比较强的一点是其在电磁场与微波技术、物理电子学、电路与系统、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几个二级学科方向上均有较强实力。其中电磁场与微波技术和电路与系统由东南大学具有光荣历史的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四系)支撑。物理电子学、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以及电路与系统的一部分由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支撑。从2003年起,东南大学就开始依托国家专用集成电路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与射频与光电集成电路教育部工程中心建设集成电路设计二级学科。因此东南大学其实也是有比较好的独立建设集成电路一级学科的基础。但与北京大学不同的是,东南大学由于各个二级学科实力较为均衡,将集成电路一级学科独立后电子科学与技术实力下降有限。因此,东南大学建设集成电路一级学科的态度应该比较积极。


在其它没有拿到一流学科但学科评估排名靠前的中,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建设集成电路一级学科的态度应该比较消极。西电的学科评估为A+但没有拿到一流学科,据传闻是有意为之。据传西电是将相对偏弱一点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和信息与通信工程推进为一流学科,而保留实力最强的电子科学与技术留在下一次双一流评选中努力突破。从而让自己的一流学科数量达到三个,增强冲击一流大学的实力。所以现在西电应该没有任何理由去削弱电子科学与技术这一学科。


清华大学和东南大学的情况类似,有独立的微纳电子学系。所以也具有建设集成电路一级学科的条件。西安交通大学情况也类似,有独立的微电子学院且物理电子学等电子科学与技术的其它二级学科也有比较强的实力。对于这两个学校,进退均比较自如。


北京邮电大学则是力量主要集中在与通信技术有关的电磁场与微波技术和电路与系统上,集成电路研究力量并不强。因此其建设集成电路一级学科的动机并不强。


南京大学、浙江大学情况与复旦大学类似,现有力量集中于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有可能成为下一步的积极建设和跟进的高校。


最后是上海交通大学,由于该校历史上的一些问题,比较难以判断其是否积极的投入到集成电路一级学科的建设。


综上所述,目前在集成电路方向研究力量比较强、水平比较高的学校中,南京大学、浙江大学、东南大学可能成为比较积极跟进建设集成电路一级学科的高校。清华大学、西安交通大学也可能是会比较积极跟进的高校。反而是“两电一邮”有可能在建设中会比较犹豫。


以上为小编根据各种公开资料分析得出,仅供各位参考。

*免责声明:本文由作者原创。文章内容系作者个人观点,半导体行业观察转载仅为了传达一种不同的观点,不代表半导体行业观察对该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果有任何异议,欢迎联系半导体行业观察。


今天是《半导体行业观察》为您分享的第2162期内容,欢迎关注。

推荐阅读


2019中国芯创年会 | China IC Summit 圆满召开,半导体CEO私董会正式起航

中国芯创年会圆桌:半导体投资的道与势

本周六见!2019「中国芯创业年会China IC Summit」参会指南


半导体行业观察

半导体第一垂直媒体

实时 专业 原创 深度


识别二维码 ,回复下方关键词,阅读更多

晶圆|AI |台积电 |封测 亚马逊 RISC-V|思科|存储



回复 投稿 ,看《如何成为“半导体行业观察”的一员 》

回复 搜索 ,还能轻松找到其他你感兴趣的文章!

责任编辑:Sophi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