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中国何时进入半导体并购“增量”竞争时代?

2020-09-15 14:00:05 来源: 半导体行业观察


进入2020年以后,受疫情影响,全球经济状况普遍堪忧,然而,半导体行业却由于其处于产业链最上游,以及极强的技术性等原因,在低迷的经济环境中成为了一大亮点,整个产业先于全球经济从疫情影响中恢复,并呈现出较为旺盛的发展态势。这其中有两大亮点值得关注:一是以晶圆代工为代表的半导体制造异常火爆,几大厂商的产能利用率和营收出现了多年未见的繁荣景象,成为了产业明星;二是并购,似乎越是经济低迷时期,并购所产生的性价比越高,在今年的多起并购案当中,最具代表性的要数两起百亿美元级别的收购案了,即ADI收购MAXIM,以及昨天正式宣布的英伟达收购Arm。

全球半导体行业的并购高潮出现在2015和2016这两年,当时每年的并购案总金额超过了1000亿美元,也正是从那时起,全球半导体业,特别是以美国为代表的先进发展地区和市场,开始进入产业和企业整合时期,半导体企业和业态出现从分散向集中整合演进的态势。而当下以5G、物联网和人工智能(AI)为代表的火热新兴应用,在2015年前后还处于萌发阶段,发展状况和前景并没有今天这样明朗。或许正是基于这样的行业背景,当年在全球刮起的半导体行业并购旋风,涉及的企业、技术及产品,还是以“存量”市场为主,也就是被并购的标的,大多是已经发展成熟的企业及其技术和产品(这里只谈纯半导体企业间的并购,这样的收购方看重的纯粹是标的技术和产品,而像2016年软银以320亿美元大手笔收购Arm这样的案例,不在讨论范围之内,因为这样的并购主要是出于资本运作的考虑,而非要将标的的技术和产品为我所用)。

这种传统的存量型并购案,大致可以分为三种:


平行关系企业间的并购,这种多是行业竞争对手间的并购,并购的目的主要有三种:一是优势互补;二是强化原有技术;三是“消灭”竞争对手。

在2015和2016那两年的疯狂当中,多数成功的并购案都是以上这种,代表案例有NXP收购飞思卡尔,安森美收购飞兆半导体,以及ADI收购Linear等。

NXP与飞思卡尔的业务有很强的竞争性,收购完成后,NXP既强化了原有技术,又消灭了一个强有力的竞争对手。例如,这两家公司的MCU都很强,并购前,全球排名都位列前十;另外,这两家的功率半导体和标准器件水平均属上乘,以至于并购后,NXP不得不剥离一部分业务,以通过反垄断审查,这就给市场释放出了优质资产。

安森美收购飞兆半导体,则是典型的优势互补,安森美原本强在CMOS图像传感器,而飞兆半导体强在功率半导体,合并后的安森美这两种业务水平更加均衡了。

ADI收购Linear同样是优势互补,并购前,作为模拟芯片界的大牌,ADI的电源和功率半导体业务一直是短板,而这方面正是Linear的强项和专注点,收购后者使得ADI如虎添翼。

以上三种类型的并购有一个特点,那就是以模拟和模数混合技术和业务为主,涉及纯数字和逻辑电路的很少。


下游企业并购上游企业,目的是提升技术含量,以提升竞争力,增加提供高附加值产品和服务的能力,以保持长远发展,特别是在全球电子业处于红海竞争的情况下,相关企业需要上游的半导体业务支撑发展。

这类的并购的典型代表是韦尔股份收购豪威科技,以及闻泰科技收购安世半导体,特别是闻泰科技,是一家以手机代工为主业的ODM,在NXP释放出功率器件业务(后来改名为安世半导体)这一优质资产后,全力以赴地对其控股,实现了产业升级的关键一步,目前正在有条不紊地消化吸收着。


落后市场并购先进市场的企业。这方面的典型代表就是2015和2016年中国企业对欧美半导体企业发起的并购,如收购飞兆半导体的预案,再有就是紫光对以美光为代表的半导体企业发起的并购。这类并购的目的就是以资本换技术和时间。不过,这类的并购多数因为非市场因素的干预而难以成功。

增量并购时代到来


随着半导体产业愈发成熟,特别是在欧美先进市场,并购在增加,这在客观上可以减少竞争,从而降低红海竞争的惨烈度。另一方面,随着5G、物联网和AI等新兴技术和应用的逐步落地和成熟,并购也从存量市场向增量市场转变。这方面最具代表性的非英特尔和英伟达莫属了,而这类并购也大都集中在数字和逻辑芯片领域。

从2017年收购Mobileye开始,英特尔就开启了收购以色列创新IC设计企业的征程,特别是在AI方面,英特尔一直不遗余力,投资未来,以争取在即将到来的增量市场提前布好局,争取竞争的主动权,在2016年收购初创公司Nervana,随后又收购Mobidius之后,英特尔在收购AI芯片公司的路上一发不可收,2019年又收购了以色列的新星Habana Labs。

英特尔的这些举动,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受到了英伟达在AI,特别是数据中心AI计算领域成功的刺激,力求追上对手发展的脚步。也正是在这期间,这两家公司几乎同时看上了以色列的新星Mellanox,因为该公司的技术和产品代表着未来,拿下它,将在InfiniBand和以太网互联产品方面占据有利位置,从而在未来的高性能计算、云计算、数据中心和存储市场拥有相当全面的业务能力。最终,英伟达成功收购了Mellanox,这也从一个侧面展现了该公司的长远目标和野心。

基于GPU在数据中心和云计算AI方面的成功,英伟达信心爆棚,从该公司最近两年的动作和发展态势来看,其想在云管端这三个领域全面拓展,甚至是要成就一个以AI为核心,覆盖整个云管端市场的芯片霸主。依靠GPU在已有AI领域的成功,英伟达实现了对云端的话语权,收购Mellanox,标志其在通信管道上发力的决心,而最近宣布对Arm的收购,则更多地体现出了英伟达对将来的边缘侧和端侧的憧憬,因为在将来的物联网和AI计算领域,云和数据中心不可能承载一切计算,边缘侧和端侧的算力需求必定会大幅增加,而这正是Arm发展的潜力所在。从Arm角度看,其在以手机为代表的消费类电子设备应用上已经很成功了,在这里的发展空间和潜力所剩无几,而未来的物联网边缘侧和端侧正是其大有可为之处,再加上AI,使得英伟达与Arm的结合颇具看点。

问题和挑战


相对于传统的存量市场并购,眼下增量并购案的未来更具不确定性,因为是瞄准未来市场,赌的成分就更大了,需要的前期投入也更大,时间成本可能会更高。英伟达收购Arm似乎就有这样的特点。

另外,只要是并购,垄断就是个永恒的话题。如果这类并购案成功,并按照收购方的剧本演进,一旦发展到成熟阶段,其对市场的垄断程度很可能会比传统的存量市场并购案严重得多,这一方面要求收购方为了博未来,必须下大赌注,另一方面,对反垄断审查机构提出了更高要求,要确保市场的竞争性。

当然,很多人认为全球半导体已经是夕阳产业,或者说竞争已经非常激烈。在这种情况下,增量型并购竞争也是必然产物,因为产业也需要这样的新鲜血液和空气,使得全球半导体业更具活力。

中国视角


对于中国半导体业来讲,英伟达收购Arm这样的案例显得非常前卫,很可能会形成新的、不确定性的风险,需要保持谨慎乐观的态度。

通过观察过去这些年全球半导体市场的存量和增量并购及其竞争案例,再看中国市场,可以很明显地反应出我国半导体市场的特点,那就是整体规模大,但不强,且半导体企业单体规模和影响力不足。在这种情况下,要想更加健康有序的发展,存量市场整合这一课题值得深入研究和实践,这或许是在相对短时间内将产业做大做强的一条“捷径”。

在进一步做好存量市场整合的基础上,中国什么时候能进入增量并购竞争时代,就说明我国的半导体业真的强大了。


*免责声明:本文由作者原创。文章内容系作者个人观点,半导体行业观察转载仅为了传达一种不同的观点,不代表半导体行业观察对该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果有任何异议,欢迎联系半导体行业观察。


今天是《半导体行业观察》为您分享的第2433期内容,欢迎关注。

推荐阅读


深圳半导体四十年,多少英雄书写传奇

一文看懂光刻胶

恩智浦的另一面


半导体行业观察

半导体第一垂直媒体

实时 专业 原创 深度


识别二维码 ,回复下方关键词,阅读更多

晶圆|设备 SiC|封装|射频|台积电|华为|EDA

回复 投稿 ,看《如何成为“半导体行业观察”的一员 》

回复 搜索 ,还能轻松找到其他你感兴趣的文章!

责任编辑:Sophie

相关文章

半导体行业观察
摩尔芯闻

热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