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CU大缺货愈演愈烈

2020-11-27 14:00:31 来源: 半导体行业观察

来源:内容来自 半导体行业观察综合 ,谢谢。


据台媒工商时报报道,全球微控制器(MCU)大厂意法半导体发生大罢工事件后,对MCU市场影响开始明显发酵,目前不论8位元、32位元MCU都出现交期大幅拉长状况,最长甚至上看10个月。

外媒报导,意法半导体日前劳资双方在加薪协议上破局,引发意法半导体在法国的三个晶圆厂劳工大罢工事件。由于先前意法半导体就因为新冠肺炎封城,将欧洲产能大幅减少,目前又发生罢工问题,导致MCU市场供需更加不平衡。

供应链指出,由于意法半导体供给减少,使8位元、32位元MCU交期大幅拉长,目前普遍落在5~8个月之间,部分产品甚至需要10个月左右的交期,显示市场需求表现明显超越过往水准。

据了解,过去MCU市场交期大约皆落在4~6个月之间,但随着意法半导体产能受罢工影响,订单开始移转到其他MCU厂,不过当前台积电、联电及世界先进等晶圆代工大厂不论在8吋及12吋产能,以及大多制程皆呈现吃紧状况,因此使MCU交期开始不断拉长。

国产MCU现状


华大半导体MCU事业部的总经理谢文录日前在接受半导体行业观察采访的时候表示,中国每年的MCU市场容量达到400亿元左右,国产MCU目前总的市场占有率还不到5%,产品也主要是聚焦在中低端领域,高端领域自给率几乎为零。 根据他的观点这主要由以下原因造成的:

第一,芯片的研发周期长,整机的生命周期长,厂商不需要总是更换芯片,现在用的芯片是五到十年前的平台;

第二,MCU属于主动器件,在汽车、家电、工业设备等领域,MCU的价格虽然很低,但由于所用MCU芯片的价格占整机成本的比例非常小,因此这些行业的用户对采用国产MCU的态度就非常谨慎;

第三,MCU已经不再是高毛利产品,国产MCU与进口MCU的价格差距已经不足以驱动高端用户选择尚不成熟的国产MCU。这就出现了“越不用越不成熟,越不成熟越不用”的恶性循环。因此,国产MCU长期被禁锢在低端领域,持续进行着国产厂商之间的低层次竞争,而始终无法跃上一个台阶去与进口MCU竞争更高价值的市场。

第四,在生态环境建设上,多数国产MCU企业还停留在开发板、烧写器和基础固件库上,至于开发环境(IDE)、RTOS和中间件,依旧依靠第三方更高层应用的支撑。在物联网、专业算法库、行业应用以及大学计划等方面,国产MCU企业与国际MCU大厂依旧相距甚远。

第五,在技术先进性方面,多数国产MCU企业还是停留在依附ARM建立的生态环境的层面,甚至很多企业的产品直接以与国外大厂软硬件兼容为卖点。比如,F103这样一款流行的32位MCU,国内现在居然有大约20款左右的仿制产品。这样的方法固然可以很容易地进入市场,尤其在市场缺货和价格竞争激烈的情况下。但是这样的做法,会面对芯片硬件和支撑软件等领域的侵占他人知识产权的风险。

谢总还讲到,虽然MCU由于同质化问题严重,价格已经很低,但是国际MCU大厂基本都以IDM整合型元器件制造商的模式开展业务,往往卖出一颗MCU的同时还能顺带卖出MCU周边的多颗价值远超MCU自身的模拟芯片、功率器件、传感器等产品,从而实现公司整体上的高收益。但大多数国产MCU厂家还是只能仅仅依靠MCU自身的利润来造血发展。“这样的发展速度是极其缓慢的,或者只能依靠某些MCU的局部创新来做到个别细分市场或应用的冠军,但是却无法撼动MCU整体市场的格局”,谢文录补充说。

国产MCU的突围之道


谈到国产MCU该如何发展的时候,谢文录表示,中国MCU厂商应在未来的发展应该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以细分为导向,以时效和价格为驱动,先从行业客户开始进驻,从一些专用设备开始做起,不断提升产品的性能和稳定性,然后向通用领域进军,寻找突围之道。这个具体可以分为两个方向——做大做强和做小做精。

如果选择前者,你需要给客户提供广泛的产品线,且你不容易被替代,但这需要你长期的资金投入,那就需要很大的魄力和庞大的资金支持;选择后者的话,就是在一个细分市场做深做精,性能做到最好,严格控制价格,等发展到一定程度,再寻找新的机会。但他进一步指出,国内中小型MCU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一定要找准自身定位,以市场需求为先,精细自身业务并调整内部运营,对产品及服务进行不断调整和创新,完善产品,实现产品的标准化、规范化,并保证产品质量的稳定性。这样才有可能在大环境下分一杯羹。

“MCU企业的高度集中化也是行业发展趋势。中小型MCU企业如能有自身具有创新的技术与产品,从而形成并购价值,这也不失为一条可行的发展道路。人云亦云,盲目跟风,没有自身技术特点与创新能力,这反而会是中小MCU企业发展的陷阱。”谢文录强调。

建立MCU生态也是本土厂商需要关注的另一个方面。

按照谢文录的观点,这一直是中国MCU的短板。由于MCU在世界范围内的发展已经非常充分,且受到生态等因素的制约,依靠纯市场化自发的发展已难以崛起,必须与半导体晶圆制造厂相结合,用较大的资本投入,来迅速跃上一个较高层次的竞争平台。

来到软件和应用上,在谢文录看来,国产MCU应加强与中国软件企业合作,打造自主可控的嵌入式系统生态环境,比如华为Lite OS、阿里AliOS和RT-thread。这些嵌入式和物联网的OS已经具备主流嵌入式OS的基本功能,再结合阿里和华为云平台优势,在物联网领域内的应用颇具特色。另外,可借助ARM成熟的MCU IP平台,避开繁杂的软件开发和固件整合工作,快速投入终端产品技术与创新应用上去,并大大减少投资成本,从而逐步进入并占据高端产品的市场份额。

通过这些努力,有望经过3~5年发展,整合成有一定规模的企业,在工业、白色家电等领域与外企一争高下。而在汽车领域,由于产品自身认证与车型导入的固有时间节奏限制,所需的时间可能还会更长一些,但也最多5~8年就能看到成果。中国的MCU正在逆袭的道路上走得越来越好。但他也指出,国产MCU想进一步发展,还需要本土整机厂给机会,只要有了这个机会,本土MCU是不怕与国外的领先厂商竞争,也只要有了这个机会,本土厂商才能不断提升。


*免责声明:本文由作者原创。文章内容系作者个人观点,半导体行业观察转载仅为了传达一种不同的观点,不代表半导体行业观察对该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果有任何异议,欢迎联系半导体行业观察。


今天是《半导体行业观察》为您分享的第2506期内容,欢迎关注。

推荐阅读


半导体Top榜单里的“冰与火”

这三个人塑造了半导体当前格局

半导体制程迈向“三足鼎立“


半导体行业观察

半导体第一垂直媒体

实时 专业 原创 深度


识别二维码 ,回复下方关键词,阅读更多

存储|晶圆 |光刻 |FPGA|苹果|OLED|射频|封测

回复 投稿 ,看《如何成为“半导体行业观察”的一员 》

回复 搜索 ,还能轻松找到其他你感兴趣的文章!

责任编辑:Sophi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