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立光将被晶圆级光学元件打败?

2018-01-16 09:38:46 来源: 天下杂志

 

被拱为大立光新对手的奇景光电,创办人兼董事长吴炳升则在一场公开活动,首度对《天下》解释,「其实外面说我们跟大立光竞争,都不是真的…… 」这场让大立光股价跌幅超过37%的「玻璃惊魂」暂时一扫阴霾。

 

1月12日,一年一度的大立光媒体餐叙上,素有「省话一哥」之称的大立光执行长林恩平,从镜头光圈聊到打坐、瑜珈,神情一派轻松,这是他近来公开露面最健谈的一次。

 

前一天法说会端出的亮眼成绩单,确实让林恩平可以暂时松一口气。

 

会中,大立光公布第四季营运数字,创下三项新纪录。除了毛利率达71.68%之外,获利86.08亿元创下单季新高,EPS同样以64.18元刷新历史纪录。

 

过去3个月,大立光股价从5985元的高点,跌到3750元,跌幅超过37%。但法说会上漂亮的营收数字,加上林恩平开头就强调「全塑胶(镜头)还是市场主流」,让大立光股价隔天就大涨回4100元。

 

林恩平的澄清,是针对近来市场热议的玻璃加塑胶(G+P)混合镜头将取代大立光擅长的纯塑胶镜头的疑虑。一开始,论述焦点是未来无人车的车用镜头,但在iPhone X上市之后,用来人脸辨识的3D感测模组,其中奇景光电承制的晶圆级光学元件也是玻璃材质,更助长了「玻璃再起」的谣言声势。


大立光vs.奇景:晶圆级对战塑胶镜头?
 

拆开3D感测模组,结构光和TOF(技术与时差测距),是用来量测距离的两大技术。简单来说,结构光精准度高,但成本也高,TOF则是速度快,成本较低。

 

结构光,靠的是发射器和接收器模组相互搭配。以iPhone X为例,接收器模组里的3D镜头,就是大立光的产品,而奇景光电的晶圆级光学制程则用来生产发射端的DOE(绕射光学元件)。

 

未来大立光的全塑胶镜头,会不会被采用玻璃材质的晶圆级光学元件或是玻璃加塑胶(G+P)取代?

 

林恩平坦言,「不知道,要看客户,也会考虑热效应等因素,」但他似乎对于沸沸扬扬的市场传言一无所知,当记者进一步问起与奇景光电竞合关系,他竟满脸疑问的反问「Himax(奇景)?」一副完全没听过这个说法的表情。之后并维持省话风格,不做回应。

 

奇景光电创办人兼董事长吴炳升则在一场公开活动,对《天下》解释,「其实外面说我们跟大立光竞争,都不是真的。我们结构光用的WLO玻璃镜片是用来做绕射,大立光是做折射,所以用途不一样。绕射的话,镜片要小到接近波长大小,所以要用WLO做。」

 

从接收端来看,大立光暂时没有奇景的竞争压力,但会不会反攻,让发射端也改用传统光学制作镜头?林恩平只淡淡回应,「都有在谈,但不知道。」

 

WLO的竞争,可能不在眼前。但对大立光而言,G+P仍是机会,也是隐忧,「热效应」就是不可避免的挑战之一。


G+P 大立光的机会和隐忧
 

林恩平曾在去年10月的法说会上详细解释,也表示可能进军玻璃镜头领域。当时他说,3D感测镜头有全玻璃、G+P混合、全塑胶加上AF(自动变焦)3种,差别在于雷射用久了会发热。iPhone X的前镜头没有3D感测模组,就是因为镜头容易发热。

 

林恩平坦言,3种都可以解决热的问题,G+P在成像与光圈上优于全塑胶镜头,但大立光一直有在研究铸造玻璃和模造玻璃的产制。

 

「我们有MG(混合镜头)团队,本来就有。第一台MG Machine,刚开始做就买了,本来是要看手机,那时候认为可能,但十几年来都没有成行,」林恩平说。

 

但3D感测、车载应用,都是混合镜头的新机会。像车载应用的环境测试较高,就有全玻璃或是混合镜头的需求。

 

林恩平解释,塑胶有成型上的优势,玻璃则是耐热,要看客户需求搭配,但智慧型手机现在没有看到优势。全塑胶镜头还是主流,因为透过MTF(调制转换函数)来看,塑胶镜头的黑白对比表现还是优于混合镜头。

 

虽说全塑胶镜头有其技术优势,但林恩平对于潜在竞争对手仍不松懈。「G+P、晶圆级光学镜头,不能说不担心,任何一种都是close monitor(密切关注),什么时候突破没有人知道,」林恩平说。

 

放眼大立光今年营收,林恩平坦言,1月比去年12月差,2月又比1月差。面对外资法人追问销售下滑原因,他只淡淡回应「我们也不知道怎么解释。」

 

营收成长逐渐放缓之际,大立光能不能维持股王地位,稳固市占率,就看这场「全塑胶vs.混合镜头」技术之战后续怎么发展。

责任编辑:天下杂志
半导体行业观察
摩尔芯闻

热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