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师世界:人工智能究竟是不是胡扯?

2017-09-12 07:08:43 来源: 模拟混合信号设计验证
刷屏文章,采访王志华教授的《几乎所有的AI,到现在为止都是胡扯》,一石激起千层浪。随后,陈建文教授发文,《关于AI,需要从人类愿景上去整体思考》。一个强调需求导向,离开需求都是胡扯;一个强调人类需要梦想,发展AI需要情怀。更引发了冰点时评一边倒的支持。以上都是知名人物的观点。笔者作为一个供职于世界知名外企,不过也只是奋斗在第一战线的工程师,斗胆谈谈自己作为企业界人员的一点想法。

务实的需求导向,整体比较好辨认,而且它能够让我们在当下不迷失,收获家庭/企业所必须的柴米油盐,结局在大概率范围内可控,正是大部分人类所追求的安全感。
 
超脱的理想愿景,整体上比较难辨认(参照马云的愿景,乐视的愿景。。。),不过它确实是我们意识世界里面的指明灯,让我们充满使命感;不过结局也充满了大起大幅的不确定性。
 
AI 目前确实是风口,太火了,不过资本烧钱过后,只有真正有价值的企业才能生存下来。
 
王教授具有务实的“匠人精神”,邓教授具有超脱的“理想风范”。两人观点没有高下之分,只有适合不适合你自己。王教授观点适合95%的人,邓教授观点适合5%的人。
 
知名企业的一点故事

某知名电子行业外企,大概12B$左右的年收入,净利润也不错,芯片行业中的“沃尔玛“。公司95%甚至更高比例的人,企业文化基本都是市场需求导向的,公司高层也是天天看数据,看销售额,看增长率。但是呢,公司依然有一小戳的人,组成了一个天才重点实验室,在那里,是技术导向的,先进性前沿性就是他们的目的,而非市场需求导向。
 
重点实验室挣钱么?其实它更多的时候,是在不断的烧钱,狠狠的烧钱。重点实验室没有多少个工程师,整个大公司却有几万人。而且公司的收入来源,就是这些几万人的芸芸众生创造的。
 
但是呢,如果离开这些天才的想法和发明,恐怕公司很难在风起云涌的市场中,保持常青藤几十年的靠前排名。如果离开了几万人每天辛苦工作/虽然不一定是创造性的工作,那么公司肯定可以分分钟倒掉。因为很多东西,都是从天才重点实验室先出来,然后在逐步逐步推向市场/结合住市场需求的。
 
个人和朋友的一点故事

笔者本人确实毕业于国内top5的知名高校,也在大学期间,成绩排名能进入top2;毕业后也拿了好多offer/进入了行业知名企业。但是,笔者觉得自己绝对不是进天才级重点实验室的料,因为我没有超强超强学神级别的智力,更不具有脱离现实柴米油盐的理想情怀。我目前的理想,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家庭事业相平衡….
 
笔者的一个师弟,不同于本人,他就是学神,天生就对电路非常非常的感兴趣,闲暇时间更是乐意研究揣摩电路;在学术路上,更是读了国际名校的博士。后来发ISSCC文章自然不在话下。如今更是轻松拿到知名外企重点实验室的offer,里面都是天才级人物。当然,他也听到一些他的同届同学搞金融/目前能够年薪100万收入的(作为比他高好几届的笔者,我更是情何以堪),但是我相信,他还是会继续搞电路,因为他对电路有异于常人的喜欢,电路能够给他带来巨大的幸福感。他确实也会羡慕金融的100万年薪,但是他有自己的兴趣点,能够给他带来每天工作的幸福感,而且随着日积月累,也有大的成就:虽然不是年薪100万,但是发ISSCC的能力,也不是随便谁想掏钱买就能买得到的。
 
液晶产业的一点故事

罗辑思维曾经转载了李子旸老师的《光变》这本书。谈了液晶屏行业的风起云涌。笔者这里就直接上表格来简单表述好了。
 

结语

当《几乎所有的AI,到现在为止都是胡扯》文章大火的时候,笔者深深为其标题所折服。估计王教授确实说了这样子的话,不过拿它做标题,不知道是否是王教授的意思。反正笔者是看到朋友说:““刚刚在厕所碰到王老师,他说这文章标题党”…..
 
置身于互联网时代,我们不可能脱离媒体。针锋相对的观点在互联网也是盛行,这或许也是百花齐放、真理愈辩愈明的好契机。不过,我们需要意识到的一点是,我们阅读的目的,是为了获取信息和知识,获取信息和知识的目的是为了幸福与成长。
 
有一篇笔者很喜欢的文章,大意是:财富确实能够给人带来幸福感,但是财富基本上是需要大高潮才能突变式积累;人生的幸福,却是需要不断的/频次很高的小高潮。 正所谓的大高潮和小高潮理论。所以找一个自己喜欢的/具有使命感的东西,是幸福感和积累财富的一个比较好的契合点。巴菲特的财富,确实是很少有人能达到他的高度。但是,支撑他的是每天去上班的,却是就像去西斯汀教堂做壁画一样的幸福感,这个对自己兴趣的喜爱,95%应该能够做到。
 
大家都知道,做一个理想主义者/做到top5等是一个非常不错的目标,中国的传统教育很多也是“出人头地,勇争第一”的理念。结果也导致了,中国现在焦虑/抑郁人群数量不在少数。笔者更是见到不少知名高校里面的大学生,因为心理压力过大,被迫降级或者退学的;有些甚至生活不如常人。因为相对于top5,现实是95%的人都做不到,而且排名是动态变化的,所谓的“不进则退”。为此一些人如果能够调节好心态,还是不错的;但是大部分的95%的人,为此充满了焦虑感/挫败感等,那就因小失大了:因为幸福感/真正了解自己,清楚定位自己,也不失为一个美满的人生。
 
但是如果全社会都陷入一个现实主义,连top5的精英,甚至top1的精英,都天天迫于生计,那这个国家的未来,人类的未来,也是岌岌可危的。大企业尚需养着一些top5的天才,赔本也好生供着。液晶行业几次风起云涌,背后都有资本和政治的力量。所以,如果您是top5,或者有强烈心力乐意致力于top5的,那请留一些理想主义。情怀,对于您创造财富和做出成就的而言,是必不可少的品质之一。
 
所以王志华教授和陈建文教授的观点,
没有对错,
只有适合不适合你自己。
 
一个优秀的团队或者企业,是两者的完美结合,必然有那5%的精英所塑造的愿景在引领,也必然有那众多的95%在务实的执行。缺一不可。
责任编辑:星野
半导体行业观察
摩尔芯闻

热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