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叹】中微尹志尧:耸人听闻的夸大宣传搞得中微很被动

2018-05-07 14:00:39 来源: 老杳吧
1.汉威科技:红外类传感器等产品已实现国产替代进口;
2.中微CEO尹志尧:耸人听闻的夸大宣传搞得中微很被动;
3.汇顶科技张帆的危机感 “中国芯”为何三次转弯;
4.四维图新MCU芯片正在全力做市场推广;
5.为“芯”而来 麦捷科技拟3264万增资胜普电子
1.汉威科技:红外类传感器等产品已实现国产替代进口;
汉威科技在互动平台表示,公司的电化学类及红外类传感器已实现国产替代进口,传感器业绩增速超过50%。

汉威科技是国内最大的气体传感器及仪表制造商,公司围绕物联网产业,将感知传感器、智能终端、通讯技术、云计算和地理信息等物联网技术紧密结合,致力打造汉威云,建立完整的物联网产业链,结合环保治理、节能技术,以客户价值为导向,为智慧城市、安全生产、环境保护、民生健康提供完善的解决方案
2.中微CEO尹志尧:耸人听闻的夸大宣传搞得中微很被动;
作者:陈老宇

转自:公号 健谭论

《王炸!国家突然宣布一个大消息!巨头们彻夜无眠!》……在这个吓人的标题下,你去读他们写的文字,基本上什么有用的,哪怕一点点真知灼见的内容都没有。唉,今天的小文人……让人无语。还有这个:《此人突然回国,美国慌了,日本傻眼,世界惊呆》……你都不知道,发这些虚假不实消息的人,他们到底是谁派来的?他们到底想干什么?

现在闹得尹志尧本人都不得不再三出来澄清。中科大微电子学院院长刘明院士转发中微半导体设备(上海)有限公司董事长兼CEO尹志尧的短信内容如下:

“希望有个有效的渠道管理和控制媒体的宣传。不要老把产业的发展提高到政治高度,更不要让一些新闻人和媒体搞吸引眼球的不实报道。最近从某军工网开始的对我和中微的夸大宣传搞得我们很被动,撰稿人没有采访过我们,也不了解芯片器件和芯片设备的关系,耸人听闻的讲此人回国,美国人慌了。又讲当国外还在10纳米7纳米技术挣扎时,中微已开发出5纳米技术。我们发表声明澄清事实、中微不是制造芯片的,是为芯片厂提供设备的。并两次要求把文章从网站撤下,但过一些时候,又改头换面等出来,实在让我们头痛。……”

如此堕落的文风误国误民,给真正埋头苦干的科学家和工程师添堵添乱添麻烦。这些小文人到底居心何在呀?你们的义和团式的博眼球行为,只能阻碍甚至害死发展中的中国高科技,这么点道理都不能懂吗?

背景链接:

近日,某网络媒体未经证实发布了关于 “当所有的巨头还在为10nm、7nm技术大肆进军的时候,中国中微正式宣布掌握5nm技术”的误导性新闻,后经多家媒体转载造成不实信息的扩散。中微公司称,从未发布上述信息,也从未授权任何媒体机构和个人刊发、转载此报道。该报道曲解了中微在3月11日CCTV-2《中国财经报道》节目中的采访内容,节目中提到中微公司的某个机台正在测试5纳米工艺,在采访报道中,中微董事长兼CEO尹志尧博士表示:“国际上最先进的芯片生产公司像英特尔、台积电、三星,他们的14纳米已经成熟生产了,10纳米和7纳米很快进入生产,所以我们必须超前,5纳米今年年底基本上就要定了,现在进展特别快,几乎一年两年就一代,所以我们就赶得非常紧。”

实际上,正是中微的客户——国际一流的集成电路制造厂商,推动了芯片技术和生产一代又一代的进步。中微作为设备公司,是向他们提供可加工先进器件的设备,协助他们实现新一代器件的开发和生产。中微不可能脱离他们的5纳米技术开发,而独立地掌握5纳米技术。

中微从事的是半导体高端设备的开发、销售售后服务,是一种市场化的商业行为,在国际半导体设备产业,参与产业链的合作和竞争也是十分正常的。文章的作者也不应该将这种正常的商务行为过分夸大和渲染,造成不必要的、非商业的敏感性。

该文章作者从未对中微公司进行过采访,相关数据和内容也从未与中微公司进行沟通和确认,为博读者眼球,对有关中微的央视视频做了不实的报道和评论,这种违反新闻真实性、客观性的做法,误导了公众。中微公司特此发布澄清声明,希望停止对相关不实信息的传播和评论。
3.汇顶科技张帆的危机感 “中国芯”为何三次转弯;
美国商务部4月16日宣布,将禁止美国公司7年内向中兴通讯(31.31 停牌,诊股)销售零部件、商品、软件和技术,直到 2025年3月13日。这一事件点燃了公众对于“中国芯”话题的热议,相关芯片概念股也受到股民们的关注。

汇顶科技便是其中的一个企业,而Wind数据亦将其纳入芯片国产化概念股票之列,截至2018年5月2日收盘,该公司总市值达到了390亿元,在48只芯片国产化概念股中排名第二,仅次于中兴通讯。

汇顶科技2017年年报显示,公司三大主营产品分别为:指纹芯片、触控芯片及固定电话芯片,其中,指纹芯片贡献最大,2017年的营业收入为29.36亿元,占到了总营业收入约八成。

作为这家公司的创始人,张帆是如何做大这家公司的?身处的这个行业未来发展方向究竟在哪里?

活跃的“60”后领军者

其实,早在2002年,张帆就创办了汇顶科技。目前,担任该公司的董事长一职。

如果我们将张帆与其他上市公司董事长对比,就会发现他并非一个低调的领军者。在汇顶科技今年4月底刚刚举办的投资者交流会中,张帆还亲自对公司2017年业绩、研发投入情况、2018年的发展、一季度净利润下滑原因等问题进行了一一解答。

公开资料显示,张帆是一个不折不扣的60后,出生于1965年。1986年毕业于成都电子科技大学,毕业后直接参与了北斗导航系统的开发。不过,在上世纪90年代,张帆却顺势“下海”了,开始将自己的技术投入到民用的产品中。2002年,张帆创办了自己的汇顶科技公司。

如果以今天的成就来看待汇顶科技,那么张帆的首次创业无疑是成功的。据了解,目前汇顶科技的产品已经广泛运用于主流智能手机,包括华为、OPPO、VIVO、小米等及主流笔记本/平板供应商,如戴尔、惠普等。

2016年10月份,汇顶科技成功登陆A股,截至2018年5月2日,公司总市值已经达到390亿元。去年,汇顶科技总营业收入达到了37亿元,在Wind归类的48只芯片国产化概念股中排名第十。而净利润则达8.87亿元,排名第三。

16年三次转弯

然而,在过去这16年里,汇顶科技也有数次与死神擦肩而过的经历。据了解,张帆刚开始创立汇顶科技时,主营业务是民用固定电话IC芯片,当时,固定电话业务在国内发展得风生水起。

投资者报》记者通过查阅工信部网站披露的通信数据可以发现,2002年到2005年之间,我国固定电话用户数持续增长,分别为2.14亿户、2.63亿户、3.12亿户及3.5亿户,这也为汇顶科技的初期发展创造了良好环境。

2006年,虽然固定电话用户数仍在增长,但增速也已经降到了个位数,2007年开始,固定电话用户数呈现负增长。汇顶科技经营也开始走下坡路,公司不得不扩展业务范围,所以开始为一些小家电的触控面板提供芯片支持。

然而,扩展的新业务还不足以支撑起公司的成长。据媒体报道,当时汇顶科技陆陆续续有员工因为看不到未来而选择离职,为了不让核心团队以及中坚力量流失,张帆那段日子几乎每天下班后都是与员工一起加班,一起吃饭。

对此,张帆不得不带领汇顶科技另谋生路。2007年,第一代iPhone正式发布并正式发售,张帆从其使用的多点电容触控技术(一种可以识别多点触摸的手势方向及手指位置的集数)看到了新的发展方向,当年,汇顶科技便投入研发此类技术,而后随着智能手机的广泛应用,公司也迎来了成立后的第二次爆发。

随后,智能手机技术不断迭代,指纹识别的出现给了汇顶科技又一次发展机会。尤其是苹果公司在2013年9月份发布首款带有指纹识别功能的手机——iPhone 5s之后,越来越多的手机厂商将这项功能呈现在产品上。

2014年5月,张帆带领汇顶科技正式进入了指纹识别行业。据了解,汇顶科技是全球首家推出“正面应用于Android手机的指纹识别芯片”的公司,该方案首次应用于魅族MX 4 Pro中。不久,公司又发布了全球首创的指纹与触控一体化技术——“IFS?指纹识别方案”,该方案为公司迎来了包括华为、小米等多个手机厂家的订单。指纹芯片也成为公司的主要业务收入来源。

Wind数据显示,2015年、2016年,公司营业收入分别达11.2亿元、30.79亿元,同比分别增长31.15%、175.04%,这或许可以说明公司的技术革新效果不错。

从固定电话IC芯片转战多点电容触控技术,再到主攻指纹识别行业,张帆带领公司转换了三个战场。而上述这些经历不难看出,张帆是一个精明的企业家,看到业务苗头不对,愿意及时带领公司更改业务方向,避免了公司陷入危机。而他对技术市场的判断而言,或许可以说明其对技术这一行业的了解程度还是比较深刻的。

持续增加科研投入

作为一个纯科技公司的领军者,技术快速更新迭代使得张帆始终面临危机。去年,公司的研发投入同比增九成。今年年初,汇顶科技还宣布将正式进入NB-IoT(窄带互联网)领域,同时,将并购了全球领先的半导体蜂窝IP提供商德国CommSolid。公司方面表示,希望整合CommSolid公司超低功耗移动无线基带技术优势,加速公司在NB-IoT领域的战略布局。

不过即使在技术方面加大了投入,并不意味着公司未来能够持续发展。近期,汇顶科技发布的2018年一季度报告或许让投资者有点失望,今年第一季度,公司营业收入为5.71亿元,同比下降22%,净利润为0.19亿元,同比也下降了88.96%。公司股价连续两个交易日跌停,5月2日收盘价为85.89元/股。

张帆坦言,营收的减少缘于季节性原因,中国过年时间休息比较长,所以,公司整个的出货时间减少。结合市场环境来看,是符合预期的。“从2018年到现在整体的情况来看,光学的指纹方案在一季度实现了规模量产,在下半年,陆续会有更多的屏下指纹方案商用在更多的客户量产项目,为公司的成长提供新的动力。” 据悉,汇顶科技的3D人脸识别解决方案及NB-IoT第一代产品都会在今年底明年初完成第一代商用产品的开发。■ 投资者报
4.四维图新MCU芯片正在全力做市场推广
四维图新日前接受机构调研时表示,公司AMP芯片已经在2017年底量产出货,2018年是上量阶段;MCU芯片正在全力做市场推广,力争尽快实现量产。
5.为“芯”而来 麦捷科技拟3264万增资胜普电子
5月3日晚间,麦捷科技(300319,SZ)公告称,拟联合合肥中电科国元产业投资基金合伙企业(有限合伙)(以下简称合肥电科国元)分别向重庆胜普电子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胜普电子)增资3264.29万元和1305.71万元,增资完成后,将分别持有后者35%和14%的股份。麦捷科技表示,此次股权合作致力于推动移动通信行业核心器件滤波器的芯片国产化。

随着5G通信时代的即将到来,射频滤波器被认为将迎来百亿美元级的市场。而在目前主要由日本和美国企业所把控的滤波器市场,以麦捷科技和信维通信(300136,SZ)为代表的国内上市公司也在逐渐加码,积极进入这一市场欲抢食“蛋糕”。

欲推动滤波器芯片国产化

公告显示,胜普电子成立于1993年12月。2017年和2018年一季度,胜普电子的营业收入分别为8562.18万元和2357.46万元,净利润分别为47.52万元和16.07万元。

截至2018年3月31日,胜普电子的所有者权益为4097.67万元,其评估值为4756.53万元,溢价率仅为16.08%。

按照增资扩股协议,此次麦捷科技拟出资3264.29万元,其中2581.67万元计入胜普电子注册资本;合肥电科国元拟出资1305.71万元,同样有1032.67万元计入胜普电子注册资本。

增资完成后,麦捷科技和合肥电科国元将分别持有胜普电子35%和14%的股份,而原股东重庆声光电和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二十六研究所(以下简称26所)的持股比例则分别下降至48.45%和2.55%。

麦捷科技表示,此次股权合作致力于推动移动通信行业核心器件滤波器的芯片国产化,满足国内高端智能手机产业需求,迎接5G和万物互联时代带来的滤波器市场空间持续增长的发展机遇。

麦捷科技董秘办人士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26所在滤波器芯片研发方面具有专业性,公司希望借助胜普电子这个平台来生产手机滤波器,胜普电子在滤波器上游的晶圆制造产能比较大,技术开发能力也比较强,但是因为原来是做军工,下游的封装产能比较小,后续做民品的话,麦捷科技刚好可以与其进行资源互补。

2016年初,麦捷科技通过定增募集资金投资4.5亿元启动了射频声表滤波器(SAW)封装工艺开发与生产项目的建设。但是,由于国外厂商设备交货期延长等原因,该项目计划达产时间推迟至了今年年底。

百亿美元滤波器市场将来临

滤波器的市场空间备受行业期待。东吴证券在去年6月的一份研究报告中表示,在5G通信时代,对射频信号的更高要求将带来滤波器需求量的大幅增加,仅以手机为例,预计到2020年,全球智能手机用滤波器(SAW/BAW滤波器)市场规模将达到112亿美元。

但是,滤波器市场目前主要还是由日本和美国的几家企业所把控。东吴证券的研究报告显示,在主流的声表面(SAW)滤波器和体声波(BAW)滤波器市场,前者由日本的TDK和Murata共同占据全球约70%的市场份额,后者则基本由美国的Avago和Qorvo垄断全球市场份额。

虽然如此,以麦捷科技为代表的国内企业也在积极争取进入这一市场。麦捷科技2017年报显示,其电感和滤波器等产品主营业务收入在2017年同比上升24.6%;2018年,麦捷科技将全力推广销售一体电感和SAW滤波器。

国内另一家上市公司信维通信也在去年6月选择与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五十五研究所合作,其中就包括双方出资共建GaN芯片6寸线平台等内容。

此外,东山精密、春兴精工等企业也在滤波器方面有所布局。

“目前,国内厂商还存在人才稀缺,以及需要大量生产资金和研发费用投入等问题。”前述麦捷科技董秘办人士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补充说道。 每日经济新闻

文章来源:http://laoyaoba.com/ss6/html/37/n-671437.html

责任编辑:星野
半导体行业观察
摩尔芯闻

热门评论